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热潮:互联网巨头入局,商业化启幕还是资本盛宴?

2025年年中,人形机器人行业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融资热潮,此次融资活动的显著特征在于,投资方多为在互联网领域深耕多年、享誉业界的巨头企业。这一波投资热潮不仅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注入了大量资金,更引发了业界对于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及资本化趋势的广泛讨论。

美团:机器人赛道的“半壁江山”投资者

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团在过去三年间对机器人及相关企业的投资力度显著,投资企业数量已达30家,其中包括明星机器人公司宇树、银河通用等,这一举动使得美团被外界誉为“买下了机器人赛道的半壁江山”。美团对宇树科技的投资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宇树的第二大股东,美团持股约8%,若宇树成功上市,美团将有望收获机器人赛道投资的首个IPO,并获取可观的投资回报。

美团持续投资机器人领域的战略意图明显。早在2022年上半年,美团CEO王兴便对外表示,美团虽以软件起家,但业务发展需软硬件并重,持续投资机器人领域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考量。美团通过投资机器人企业,不仅丰富了自身的业务生态,还借助机器人技术提升了生活服务领域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腾讯:打造具身智能开放平台生态

与美团的投资风格不同,腾讯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更注重生态构建。今年以来,腾讯已投资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等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并推出了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为机器人厂商提供包括基础模型、场景数据采集、训练仿真等模块化能力。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表示,腾讯希望成为所有机器人厂商的合作伙伴,通过提供技术中台服务,扩大生态辐射力,而非直接涉足机器人硬件制造。

腾讯的这一战略选择,既体现了其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也彰显了其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深厚积累。通过PaaS层赋能,腾讯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协作的机器人生态系统。

阿里:低调布局,聚焦基础设施

相较于美团和腾讯的高调投资,阿里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显得更为低调。阿里仅投资了逐际动力等少数机器人初创企业,并在人机交互、机器视觉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布局。阿里达摩院展示的面向教育领域的具身智能开发平台,主打模块化设计与通义大模型融合,瞄准的是“具身智能体”而非机器人本体。

阿里的这一策略选择,与其在具身智能行业的生态角色密切相关。作为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的基础设施提供商,阿里更注重为机器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而非直接参与机器人硬件的竞争。

京东:场景协同,构建闭环生态

京东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投资同样引人注目。三个月内连投五家机器人公司,京东成为机器人产业“朋友圈最广”的企业之一。京东的投资逻辑在于场景协同和深度连接,通过推出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提供机器人交互的全栈解决方案,京东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场景反哺与商业变现的闭环生态。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何晓冬表示,京东对具身智能的投入是战略性的长期行为,旨在通过场景协同和供应链优势,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京东的这一战略选择,既符合其供应链技术和服务的定位,也为其在未来的机器人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奠定了基础。

巨头聚首,头部项目融资优势显著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对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资上,互联网巨头之间开始摒弃门户之见,投资逻辑上亦不再要求“王不见王”。宇树科技等明星项目几乎囊括了腾讯、阿里等头部互联网巨头的投资,这既体现了头部项目在融资上的显著优势,也反映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未来发展的乐观预期。

然而,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言论也揭示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一个现实:在人形机器人尚未完成初步商业化的阶段,市场已经出现了头部企业不缺融资、其他企业融不到资的局面。这一现象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而言,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行业展望与课程引导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推进。然而,对于企业家和高管而言,如何在这一波融资热潮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或许能为企业家和高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该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资本运作和并购重组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助力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