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视角:消费电子回暖≠MEMS赛道全面复苏
全球终端市场在2024年迎来库存回补,智能手机、TWS 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4.7%与12.3%,带动 MEMS 声学器件量价齐升。然而,行业级 CAGR 仍被压缩在 6% 左右,2029 年市场规模预计仅 210 亿美元,增量红利有限。歌尔微的收入弹性更多取决于单一客户订单节奏而非行业β。
二、资本路径复盘:五次递表、两度换所的“耐力赛”
时间轴
2019.12 歌尔股份启动分拆,A 股创业板申报;
2022.11 苹果砍单事件,AirPods Pro2 订单削减≈33 亿元;
2023.05 主动撤回深交所注册;
2025.01 转道港交所递表;
2025.07 更新招股书,二次冲击港股主板。
监管切换动因
A 股窗口期受消费电子估值下杀拖累,2023 年同类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跌破 30 倍;
港股对“单一大客户”容忍度相对高,且拥有更成熟的 EMS/ODM 可比公司估值体系(如瑞声科技、舜宇光学)。
三、商业模式拆解:声学传感器“一业独大”的双刃剑
收入结构(2025Q1)
声学传感器 75.4%,毛利率 19%;
SiP 封装 12.9%,毛利率 22%;
传感交互模组 6.0%,毛利率 16.6%。
盈利瓶颈
综合毛利率 20.6%,低于敏芯股份 25.98%,更远逊于睿创微纳 45.95%;
净利率 10.4%,三费合计 1.3 亿元,费用率 11.6%,规模效应不足。
成本结构
MEMS+ASIC 芯片成本占 BOM 40% 以上,59% 采购额锁定英飞凌;
自研芯片出货量占比 31.1%,仍处爬坡期,短期难以对冲价格波动。
四、客户与供应链集中度:苹果依赖症与“链主”博弈
客户维度
苹果销售收入占比 62%,且呈现上升趋势;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 80.5%,议价权高度外移。
供应链维度
英飞凌采购占比 59%,前五大供应商 76.1%。
风险传导
苹果新品声学规格升级→英飞凌芯片优先供应→歌尔微成本端被动抬升;
砍单事件导致 2022 年声学传感器收入-31%,暴露业绩高波动。
五、市场空间与竞争格局:龙头不等于护城河
份额
全球 MEMS 麦克风出货量市占率 4.3%,排名第四;
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市占率 2.2%,排名第五。
技术路线
高端 MEMS 麦克风芯片由英飞凌、楼氏电子垄断;
敏芯股份已实现全环节国产替代,芯片出货量全球前三,价格战一触即发。
价格曲线
声学传感器 ASP 过去三年 CAGR -6.8%,量增价减趋势清晰;
压力传感器、IMU 等新品类 ASP 虽高,但收入占比不足 10%,短期难以扭转盈利结构。
六、财务模型与估值假设
收入端
2025-2027 年声学传感器收入 CAGR=10%,SiP 与交互模组 CAGR=25%,整体收入 CAGR=13%。
盈利端
三费率随规模下降 1.2pct,自研芯片渗透率每提升 10pct,毛利率抬升 0.8pct;
2027 年净利率有望回升至 12%-13%。
估值端
港股 EMS/ODM 板块 2025E 平均 PE 18-22 倍;
考虑单一大客户折价,给予 2025E 15-17 倍 PE,对应市值区间 270-310 亿港元;
若苹果下一代 AirPods 引入健康传感模组,估值可上修至 20 倍 PE。
七、风险清单
需求端:苹果新品出货不及预期;
供应端:英飞凌晶圆产能分配不足;
技术端:MEMS 麦克风向压电式升级,现有电容式产线折旧加速;
政策端: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关税上调;
估值端:港股流动性收缩,流动性折价放大。
八、结论:上市只是起点,去“苹果化”才是终局
歌尔微的港股再闯关,短期看是消费电子复苏下的窗口套利,长期看仍需回答“如何降低单一客户与单一品类依赖”。MEMS 行业已进入“微创新+成本战”阶段,能否在 SiP 与交互模组打开第二成长曲线,将决定其估值能否突破 EMS 框架、向平台级半导体公司靠拢。
延伸学习:
对分拆上市、跨境估值及大客户风险管理有更系统需求的读者,可参考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课程深度拆解 A+H 架构设计、供应链估值模型及港股发行窗口策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