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全球科技与资本领域的焦点,其商业化进程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迭代中加速演进。特斯拉 CEO 马斯克近日在财报会议上宣布,计划于今年年底推出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第 3 版原型机,并预估 2026 年启动量产,目标在 5 年内实现年产能 100 万台。这一消息进一步点燃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热情,国内相关企业也频繁获得资本青睐,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然而,在资本狂热与技术突破的背后,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面临量产瓶颈与商业化落地的双重挑战,呈现出鲜明的 “冰火两重天” 特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汪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投资热潮反映出行业加速分化的趋势,头部企业频获投资,而中小厂商仍在生存线上挣扎,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难度仍较大。国内企业应紧抓国产化主线机遇,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创新与商业应用深度结合。”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赛道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活跃度显著提升。据 IT 桔子数据,截至 7 月 28 日,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发生 99 起投融资事件,远超去年全年的 67 起,其中头部企业的融资规模屡创新高,成为资本布局的重点。
仅今年 7 月以来,人形机器人赛道就涌现多起大额融资案例: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战略投资,具体金额虽未披露,但在此之前,该公司已通过入主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实现资本运作的重要突破;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 10.37 亿港元,资金将主要投向智能机器人研发创新及机器人价值链投资,助力其全球化布局;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连续完成 Pre-A++ 轮与 A1 轮融资,总额近 10 亿元;此外,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在 7 月公布融资进展,单笔融资额均超亿元。
锐嘉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产业投资事业部总经理王欣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商业化规模落地初期,赛道竞争激烈,入局者众多,部分企业已初具规模,甚至开始实现盈利,市场格局逐渐清晰,投资人正积极争取未来赛道的核心投资机会。”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更倾向于青睐具备 “具身智能 + 运动控制” 技术壁垒的团队,且在中短期内,“人形上肢 + 非足式底盘” 的垂直场景应用更被看好,这类应用在特定场景下的实用性与商业化潜力相对明确。
除了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初创企业,上市公司及头部企业也纷纷通过参股、投资或设立专门部门等方式跨界布局这一赛道。首程控股有限公司 7 月 24 日公告称,其附属公司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完成对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资,正式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此外,华为、美的、小米、广汽等多元化企业也已通过不同路径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显示出行业对跨界资源整合的需求与潜力。
王欣宇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呈现出显著的 “冰火两重天” 态势:一方面,部分企业动辄斩获 10 亿元级融资,估值快速攀升;另一方面,行业整体面临量产瓶颈难以突破,商业化落地进程举步维艰。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等环节的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关键零部件产能不足、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多数整机企业仍难以突破 “百台量产” 的门槛。“交付几百台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里程碑。” 某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内部人士透露,例如,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 —— 行星滚柱丝杠目前就面临产能不足的困境,其生产过程仍高度依赖手工操作,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直接制约了整机的生产效率。
在应用场景方面,行业专家刘兴亮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成熟应用仍以展示性场景为主,如机器人表演等,而在功能型应用场景,如养老护理、教育服务等领域,仍受制于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与行业法规等多重因素。同时,“软硬件一体” 的交付能力仍是行业普遍面临的痛点,即如何实现硬件性能与软件算法的高效协同,以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复杂需求,仍是企业需要攻克的难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蓝图已逐渐清晰。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63.39 亿元,到 2035 年这一规模或突破 4000 亿元;摩根士丹利则预计,人形机器人在 2025 年下半年将在中国 “被广泛采用”。
刘兴亮认为,中国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为机器人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丰富的商业化路径,而持续加大的政策支持则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企业及各地产业集群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加速协同发力,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从技术研发向规模化量产与商业化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企业对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及并购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关企业可关注 **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系统学习产业与资本融合的策略,把握行业发展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