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的深度调整与拐点曙光:从内卷突围到生态重构
光伏行业的核心矛盾集中体现为供需失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2020-2024 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从 180GW 激增至 550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2%,而同期全球装机需求增速仅为 20%,供需差的持续扩大导致组件价格从 2021 年的 1.8 元 / W 跌至 2024 年的 0.8 元 / W,低于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线。这种价格崩塌形成连锁反应:硅料价格较峰值下跌 85%,硅片、电池片环节毛利率普遍降至 5% 以下,主产业链企业陷入 "越产越亏,不产更亏" 的困境。
恶性竞争已突破商业理性边界。永臻股份作为光伏边框企业,2025 年上半年虽实现 5000-6000 万元净利润(同比下滑 66%-71%),却因 "仍在盈利" 遭遇客户质疑;信义光能在光伏玻璃领域保持盈利,却坦言 "不好意思说赚钱",这种 "盈利即原罪" 的扭曲心态,折射出行业竞争的异化。更严峻的是,部分企业为维持现金流,采用低于成本价的报价策略,2024 年组件招投标中出现 0.75 元 / W 的极端低价,较合理成本线低 15%,这种自杀式竞争不仅侵蚀行业根基,更阻碍技术研发投入 ——2024 年光伏企业平均研发费用率从 3.5% 降至 2.8%。
结构性分化加剧行业复杂性。与主产业链的惨淡形成对比的是,部分辅材企业和具备技术壁垒的龙头保持韧性:阿特斯 2024 年净利润 22.47 亿元,2025 年一季度继续盈利 4725 万元;爱旭股份、隆基绿能凭借 BC 组件的技术代差,分别实现二季度扭亏和大幅减亏。这种分化揭示行业的新特征: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模式已失效,技术差异化与成本控制能力成为生存关键。数据显示,采用 BC 技术的组件溢价达 0.15 元 / W,毛利率较传统产品高 8-10 个百分点,这种技术红利正在重塑企业竞争力格局。
政策层面的 "反内卷" 行动已升级加码。2025 年 7 月,工信部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这是顶层设计首次将光伏作为 "反内卷" 标杆行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同步推进自律机制建设,包括建立成本核算标准、监测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等。这种 "政策引导 + 行业自律" 的组合拳已初见成效:7 月组件价格止跌回升至 0.85 元 / W,低于成本价的投标案例环比下降 40%。
产能出清成为行业共识但进程缓慢。截至 2025 年二季度,全球光伏组件有效产能仍过剩约 150GW,按照当前需求增速,完全出清需 2-3 年。企业层面,阿特斯等龙头呼吁 "行业整合干预",通过并购重组加速低效产能退出;信义光能等提出 "质量门槛",建议通过提高产品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但现实挑战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就业保护,对本地光伏企业实施隐性补贴,延缓了市场出清进程 ——2024 年有 12 家濒临破产的光伏企业通过地方注资获得喘息,这种行政干预使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技术升级与市场扩容构成长期解方。一道新能提出的从 "三卷" 到 "三拼"(从卷产能、卷全产业链、卷成本,转向拼技术、拼产品、拼国际化)成为行业转型方向。在技术端,BC 组件、钙钛矿电池、N 型 TOPCon 等新技术路线加速迭代,推动光伏度电成本持续下降;在市场端,除传统电站外,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光伏制氢、户用储能等新场景不断涌现,预计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需求将突破 400GW,较 2024 年增长 25%,这种需求扩张将为产能出清提供缓冲空间。
国际化成为缓解内卷的重要途径。中国光伏企业已占据全球 80% 以上的产能,但国内装机需求仅占全球的 30%,海外市场拓展空间巨大。2025 年上半年,隆基绿能、阿特斯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均超 60%,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的份额快速提升。通过在海外布局本地化产能,规避贸易壁垒(如欧盟碳边境税),同时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光伏企业正将国内的产能优势转化为全球市场竞争力,这种 "全球供全球" 的模式有助于平衡区域供需。
行业拐点的出现需要多重信号确认。当前已显现的积极变化包括:政策密集出台形成 "政策底",龙头企业技术突破带来 "盈利底",价格止跌回升显示 "市场底" 临近。国金证券测算,若组件价格稳定在 0.9 元 / W 以上,行业平均毛利率可回升至 10%,多数企业将实现现金流转正。爱旭股份、隆基绿能的业绩改善,正是价格回升与成本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爱旭股份二季度毛利率较一季度提升 3 个百分点,隆基绿能通过裁员降本使管理费用下降 15%。
但真正的拐点需等待产能出清完成。历史经验显示,光伏行业的每一轮周期底部都伴随着大规模产能退出:2012 年约 40% 的多晶硅企业倒闭,2018 年组件企业数量减少 30%。当前行业正处于这一过程的中期,2025 年上半年已有 15 家中小组件企业停产,但大型企业的产能调整仍显犹豫。预计到 2026 年,随着落后产能出清比例达到 20%,供需将实现动态平衡,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长期来看,光伏行业的成长逻辑未变。全球碳中和目标下,光伏作为最具经济性的清洁能源,2030 年全球装机需求有望达 1.2TW,较 2024 年增长 3 倍。这种确定性增长支撑行业的长期价值,而经历此轮调整后,具备技术优势、资金实力和全球化布局的头部企业,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4 年 CR5 组件企业市占率已达 65%,较 2020 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将在拐点后进一步强化。
光伏行业的深度调整,既是挑战也是重塑竞争力的契机。如何在周期波动中把握技术升级方向、优化资本结构、拓展全球市场,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智慧。《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
https://www.bjs.org.cn/c/16516.html)聚焦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周期应对与资本策略,助力企业在行业拐点中实现战略升级与价值重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