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股价创新高:品牌韧性与战略应对下的 “渡劫” 逻辑


2025 年 7 月 25 日,农夫山泉股价早盘大涨,最高涨幅达 5.57%,触及 47.4 港元,创下 2022 年 1 月以来的新高,市值一度回升至 5300 亿港元,截至发稿时稳定在 5200 亿港元以上。这一股价表现,标志着这家中国包装水巨头在经历 2024 年的舆论风波后,已完成市场信心的修复。从市值蒸发 230 亿到重回 5000 亿阵营,农夫山泉的 “渡劫” 过程不仅是一场舆论危机的应对之战,更折射出消费品巨头在品牌韧性、战略定力与危机管理上的深层逻辑。

一、舆论风波:从信任危机到市场冲击的传导链条

2024 年 2 月,农夫山泉遭遇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病逝后,网络上关于钟睒睒与宗庆后的过往传言发酵,引发对农夫山泉的舆论攻击。短短三天内,公司股价暴跌 15%,市值蒸发约 230 亿元人民币,终端销量出现明显下滑。这场危机的特殊性在于,其并非源于产品质量或经营层面的问题,而是由创始人个人形象关联的舆论风波引发,却迅速传导至品牌信任与市场表现,展现出消费品品牌 “创始人 IP 与企业价值深度绑定” 的双刃剑效应。

(一)危机的核心:品牌信任的瞬间崩塌

消费品尤其是快消品,品牌信任是连接消费者与产品的核心纽带。农夫山泉多年来凭借 “天然水” 的定位、“农夫山泉有点甜” 的广告语以及钟睒睒本人低调务实的企业家形象,在包装水市场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认知。然而,舆论风波中,负面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快速扩散,形成 “三人成虎” 的效应:

  • 信息传播的裂变式放大: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上的传言借助算法推荐机制,实现精准触达与快速扩散,短期内形成对创始人个人形象的负面标签;

  • 品牌联想的负面迁移:消费者将对创始人的负面认知迁移至品牌本身,尽管产品质量未发生任何问题,但购买意愿受到抑制;

  • 渠道信心的连锁反应:经销商担心销量下滑,出现观望情绪,部分终端甚至减少陈列位置,进一步加剧市场冲击。

据后续券商报告显示,2024 年二季度,农夫山泉包装水市场占有率较风波前下降约 3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虽未到伤筋动骨的程度,但足以反映舆论对市场份额的直接影响。

(二)危机应对的阶段性特征

面对危机,农夫山泉及钟睒睒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呈现出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出击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一阶段(2024 年 3 月):情感共鸣式回应。钟睒睒在宗庆后 “头七” 当天发布长文《我与宗老二三事》,通过追忆往事澄清传言,试图以情感叙事化解误解。但此时舆论情绪正处于高点,消费者对 “澄清” 的接受度较低,回应效果未达预期;

  • 第二阶段(2024 年 11 月):直面平台的强硬表态。钟睒睒公开喊话字节跳动,要求删除关于其本人及家人的污蔑言论,直指平台在谣言传播中的责任。此举将矛盾焦点从个人转向平台治理,引发公众对网络谣言与算法伦理的讨论,间接缓解了对个人形象的聚焦;

  • 第三阶段(2024 年 8 月 - 2025 年 4 月):权威渠道的形象重塑。钟睒睒三次登陆央视访谈,通过权威媒体传递企业经营理念、社会责任与未来战略,将公众注意力从 “传言” 拉回 “企业价值”,逐步修复品牌信任。

这一系列举措的核心逻辑,是将舆论焦点从 “个人争议” 转移至 “企业基本面” 与 “平台责任”,为后续市场恢复铺垫基础。

二、市场修复:品牌韧性与基本面支撑的双重作用

2025 年 7 月,券商报告显示农夫山泉包装水市场占有率已修复至舆论风波前水平,茶饮料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这一数据成为 “渡劫成功” 的关键标志。市场份额的恢复并非偶然,而是品牌固有韧性与企业基本面支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品牌韧性的底层支撑

农夫山泉在包装水市场的龙头地位,源于其多年积累的品牌资产与渠道壁垒,这构成了抵御短期舆论冲击的韧性基础:

  • 强大的渠道渗透力:截至 2024 年末,农夫山泉拥有覆盖全国超百万个终端的销售网络,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渠道下沉深度远超竞争对手。这种渠道壁垒使得即使在舆论风波中,产品仍能保持较高的可得性,为后续恢复提供基础;

  • 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天然水” 的核心诉求与竞争对手的 “纯净水” 形成鲜明区隔,多年来通过水源地营销(如千岛湖、长白山等)强化 “健康、天然” 的品牌联想,这种差异化认知不易因短期舆论而彻底颠覆;

  • 稳定的消费群体基础:包装水作为高频刚需产品,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虽不如耐用品,但农夫山泉多年来培养的消费习惯(如家庭装、办公场景的首选)具有一定惯性,舆论风波平息后,部分消费者自然回归。

(二)业务多元化的增长缓冲

除了包装水的基本盘,农夫山泉近年来在茶饮料等品类的布局,为其提供了增长缓冲,降低了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 茶饮料的快速崛起:东方树叶、茶派等产品凭借 “0 糖 0 卡” 的健康定位与年轻化营销,在茶饮料市场持续增长,2024 年增速达双位数,成为仅次于包装水的第二增长曲线;

  • 品类矩阵的协同效应:包装水与茶饮料在渠道上可共享终端资源,茶饮料的增长不仅贡献营收,还能通过丰富的产品组合提升终端谈判力,巩固渠道合作关系;

  • 新品类的持续迭代:2024 年推出的电解质水、植物饮料等新品虽未成为爆款,但展现出产品创新能力,维持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活跃度。

业务多元化使得农夫山泉在包装水市场受冲击时,整体营收仍能保持相对稳定,为危机应对争取了时间窗口。

三、深层逻辑:消费品巨头的危机管理与战略定力

农夫山泉的 “渡劫” 成功,表面看是股价与市场份额的恢复,深层则反映出消费品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关键能力与战略定力的重要性。

(一)危机管理的核心原则: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在舆论危机中,农夫山泉的应对策略暗含对 “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的清晰认知:

  • 不可控因素的规避:网络谣言的产生与扩散具有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试图完全消除负面信息是不现实的。因此,其策略并非纠结于每一条传言的真假,而是通过权威渠道传递正面信息,稀释负面声音;

  • 可控因素的强化:企业基本面(产品质量、渠道、营收)是完全可控的。在舆论风波期间,农夫山泉并未放松对产品质量的把控,也未中断渠道拓展与新品研发,这种对 “基本面” 的坚守,成为市场信心恢复的基础;

  • 平台责任的转移:通过喊话字节跳动,将部分舆论压力转移至平台方,引发社会对网络谣言治理的讨论,间接减轻企业自身的舆论负担。

这种 “聚焦可控、规避不可控” 的原则,是危机管理中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应对效率的关键。

(二)战略定力:短期危机与长期价值的平衡

钟睒睒在危机期间的三次央视访谈,核心传递的是企业的长期战略,而非短期的销量目标,这种战略定力对稳定市场预期至关重要:

  • 重申品牌核心价值:强调 “天然水” 的定位与水源地保护的投入,强化品牌在健康饮水领域的专业形象;

  • 披露长期发展规划:提及在茶饮料、功能饮料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以及对供应链智能化的升级计划,向投资者展示多元化增长的可持续性;

  • 彰显社会责任担当:介绍在水源地周边社区的公益项目、环保举措,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传递,提升品牌美誉度。

战略定力的展现,向市场传递出 “企业经营未受短期舆论影响” 的信号,有助于投资者与经销商维持长期信心。

四、行业启示:消费品品牌的 “抗风险” 能力构建

农夫山泉的经历为消费品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品牌面临的舆论风险无处不在,构建 “抗风险” 能力成为必修课。

  • 品牌资产的多元化沉淀:减少对单一创始人 IP 的依赖,通过产品创新、文化营销、社会责任等多维度构建品牌资产,使品牌价值不因单一事件而动摇;

  • 危机响应机制的前置化: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监测系统,对潜在风险点进行预判,制定分级响应预案,避免危机发生时手忙脚乱;

  • 基本面的持续夯实:产品质量、渠道效率、业务多元化是抵御一切风险的基础,企业应将资源优先投入这些 “确定性” 领域;

  • 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通过私域流量、会员体系等渠道,建立与消费者的直接连接,在危机发生时,这些 “核心用户” 将成为品牌的重要支持者。

对于希望提升战略落地与危机管理能力的企业管理者而言,相关研修班课程(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 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或许能提供系统性的思路与方法,助力企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与抗风险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