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AI上市潮涌动:“杭州六小龙”引领科技企业资本化新路径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AI企业IPO浪潮。从自动驾驶到机器人,从空间智能到AI大模型,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选择通过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节实现上市融资。其中,“杭州六小龙”中的群核科技成为首家冲击IPO的企业,标志着这一群体正从技术积累迈入资本市场驱动的新阶段。

AI企业密集递表,港股成科技公司首选平台

近期,多家AI企业在港交所集中亮相:

群核科技(酷家乐母公司)于2025年2月递交招股书,聚焦空间智能与AI设计;

特斯联升级“空间智能”战略,并更新招股书冲刺港股IPO,估值超过200亿元;

云知声于6月通过聆讯,致力于语音识别与AI大模型应用;

驭势科技希迪智驾等自动驾驶企业也在积极筹备中;

机器人赛道更是热闹非凡,云迹科技、卧安机器人、石头科技等相继递表。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具备较强的技术壁垒、持续的研发投入以及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它们大多符合港交所针对特专科技企业的18C上市标准,不再依赖传统盈利指标,而是以研发投入、核心技术、市场规模等维度作为评估核心。

多重因素驱动AI企业赴港上市

多位长期关注港股市场的创投人士指出,当前AI企业扎堆港股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推动:

DeepSeek等大模型崛起带来的行业信心提振:2024年以来,国产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全球资本对中国AI公司的重新估值。

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春节后港股表现活跃,消费股、科技股轮番上涨,市场情绪回暖。

18C规则降低门槛:港交所将已商业化企业市值门槛从60亿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企业则从100亿降至80亿港元,极大提升了科技企业的可及性。

国际化平台优势明显:港股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重要枢纽,有助于AI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特斯联或成今年港股最大AI IPO

在众多AI拟上市公司中,特斯联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其最新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7.38亿、10.06亿、18.4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58%,远超同期商汤科技、地平线等同行。目前,特斯联D++轮融资后估值约216.2亿元,若成功上市,有望成为今年港股最大的AI公司IPO。

公司业务覆盖AIoT、绿色智算体、TacOS操作系统等多个前沿领域,并已在阿联酋、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部署产品,展现出强劲的全球化能力。此外,特斯联高度重视研发,近三年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均超过30%,并拥有由三位IEEE Fellow领衔的科研团队,构建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AI企业需跨越“规模+技术+商业化”三重门槛

尽管港股对AI企业开放度大幅提升,但真正能获得市场认可的仍属少数头部企业。一位投行人士指出:“营收形成一定规模、市占率靠前、技术实力突出的AI公司,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以云迹科技为例,虽然2024年营收为2.45亿元,估值近40亿元,但在机构投资者眼中,其营收体量和技术壁垒尚不足以支撑高溢价。相较之下,特斯联、群核科技、极智嘉等估值百亿以上的企业,才更可能在港股获得良好表现。

这也意味着,AI企业能否成功上市并赢得市场认可,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三大要素:

规模化收入:稳定增长的营收曲线是基础;

技术领先性:是否掌握核心算法、硬件或平台能力;

商业化落地能力:能否在特定场景中实现产品闭环。

结语: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

随着AI企业纷纷迈向资本市场,如何把握港股政策窗口期、完成合规IPO、构建可持续的资本战略,成为企业管理层亟需掌握的能力。

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为企业提供系统化的资本战略训练,涵盖港股、A股、美股上市路径解析、财务规范、股权激励、并购重组、估值建模等核心内容,助力企业在IPO进程中少走弯路、高效推进。

课程详情请访问: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

适合对象包括:

企业创始人、CEO、CFO等高层管理者;

拟上市企业投融资负责人;

资本市场相关从业人员;

希望深入了解企业资本化路径的创业者与投资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