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入局,AI制药迈入深水区
2025年,AI制药领域接连迎来重磅动态。英矽智能顺利完成E轮融资,募资总额达1.23亿美元,资金将用于平台升级与管线推进。与此同时,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围绕多个慢性病靶点开展联合研发。这两起事件不仅体现了资本对AI制药赛道的信心,也折射出传统药企在面对研发效率瓶颈时的战略转向。
近年来,跨国药企通过股权投资、授权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加速与AI制药企业融合。据智药局统计,仅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MNC(跨国制药公司)在AI+药物研发领域已达成超60项合作,涉及金额超过150亿美元。这表明,AI技术正在成为全球制药业提升创新效率的关键工具。
万联证券指出,随着AI生成分子能力的提升,药企愿意支付高额预付款,反映出市场对其技术可信度的认可。这种“技术升级+成本优势+资本推动”的组合,正在推动国产新药成为跨国药企研发体系中的“加速器”。
效率革命:AI如何重构药物发现流程?
传统药物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早期发现阶段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失败率居高不下。AI的引入,则为这一环节带来了显著变革。
以靶点发现、分子生成、虚拟筛选和性质预测为代表的AI技术,大幅缩短了从理论到候选药物的时间窗口,降低了试错成本并提升了成功率。例如,英矽智能利用AI平台,在短短18个月内完成了特发性肺纤维化项目的临床前研究,远快于行业平均的4至5年周期。
任峰表示,AI制药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驱动决策”,尤其是在“早期、高风险、高投入”的临床研发阶段,AI能够提供更精准的预测模型和更高效的实验设计,从而提高整体成功率。目前,英矽智能采用的是“自研+授权”双轨模式,即通过AI平台推进项目至关键节点后,再对外授权或联合开发,实现商业价值释放。
商业化落地仍存挑战
尽管AI制药热度持续攀升,但其商业化路径尚未完全打通。资本市场对AI企业的关注重点,已从技术验证逐步转向管线推进效率、临床数据产出以及平台实际赋能效果。
一方面,AI制药仍面临生物学验证闭环缺失的问题。算法虽能高效生成候选分子,但最终仍需依赖实验室验证与临床试验来确认疗效。另一方面,高质量、结构化的生物医药数据仍是稀缺资源,限制了AI模型的训练精度与泛化能力。
此外,AI制药企业在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方面仍有探索空间。是作为颠覆者直接参与药品上市,还是作为赋能者专注于早期研发支持,不同定位决定了其盈利方式与估值逻辑。目前,大多数AI公司选择后者,通过License-out或联合开发实现阶段性变现。
政策与生态协同,构建良性发展环境
AI制药的长期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与产业协同。当前,国内多地已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AI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并在数据共享、审批通道、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随着本土项目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跨国药企选择在中国布局AI相关合作。任峰指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出海”趋势增强,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与资源流入,形成了正向循环。未来,AI制药企业若能在技术壁垒、数据积累、临床转化三方面形成闭环,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AI制药的下一站,是临床价值还是资本回报?
AI制药正在经历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关键转折期。随着更多AI驱动管线进入临床中后期,行业的“真实价值”将接受市场的检验。谁能将AI技术与生物医学深度结合,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十年重塑药物研发的底层逻辑。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的专业人士而言,【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高端平台。课程旨在培养一批既懂大健康产业又精通资本运作与变革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引领行业未来发展。更多详情,请访问这里。
AI制药的未来,属于那些既能理解技术本质、又能洞察医疗需求的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