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炙烤下的2025年夏季,一场关于“甜蜜”的产业突围正在悄然上演。当广东的荔枝大军再次集结北上,“种得好”已不再是终点,“卖得好”才是价值实现的关键。如何将岭南果园的累累硕果转化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市场的消费偏好?这场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导、多方企业协同推进的“荔枝营销战”,正以品牌重塑、渠道升级和文化赋能的方式,重新定义这一传统水果的市场逻辑。
高端化破局:打破大众认知,重塑品类价值
长久以来,荔枝被视作一种季节性大众水果,在消费者心智中缺乏明确的价值锚点。然而,广东拥有超过30个优质品种,其中不乏如冰荔、观音绿、仙进奉等具备高端属性的珍稀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口感独特、风味浓郁,更具备地理标志与历史文化背书。但在以往的市场布局中,这些高端资源并未充分释放其商业潜力。
在上海这样的高消费城市,荔枝消费占比仅为4.2%,远低于广州、深圳等地的近9%。这种结构性落差背后,是供应错配与品牌缺位的双重困境。广东荔枝营销小分队提出,通过引入高端品种、建立分级体系、打造品牌IP等方式,逐步扭转消费者对荔枝的认知惯性,将其从“普通时令水果”升级为“品质生活符号”。
渠道力重构:前置仓+专柜+云街市,构建全链路触达
荔枝作为生鲜中的“娇贵者”,保鲜期短、损耗率高,决定了其流通效率直接关系到终端价值。此次广东方面与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盒马鲜生等平台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包括设立“广东高端荔枝批发一条街”、推动前置仓建设、共建标准化生产基地等举措,意在打通从产地到销地的高效通路。
其中,前置仓模式尤为关键。通过在上海建立区域级前置仓储节点,可大幅压缩物流时间,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降低损耗率,并实现按需动态调配,避免供需错配带来的价格波动和库存积压。
此外,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策略也在同步推进。在实体端,联合商超设立“广东荔枝专柜”;在线上端,则依托电商达人、直播带货、内容种草等方式打造“广东荔枝云上街市”,形成多维度、全渠道的销售网络。
产业链协同:数据驱动生产,技术赋能品控
在品质保障方面,广东荔枝产业正加速向标准化、溯源化转型。与盒马的合作中,双方探讨了基于产区线、品种线和品控流的三维溯源体系建设,旨在实现从种植、采摘、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透明管理。这不仅能增强消费者信任,也为产品溢价提供了支撑。
同时,借助盒马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广东方面希望实现“需求反推生产”。例如,通过消费数据预测不同品种的市场需求趋势,科学安排种植结构和上市节奏,避免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下跌风险。未来,还可探索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新品种,构建“研发—种植—销售”的闭环生态。
文化赋能品牌:“东方爱情果”撬动情感共鸣
在营销层面,广东荔枝正试图跳出传统的商品逻辑,转而以文化叙事打开市场想象空间。继“东方爱情果”品牌发布后,广东进一步强化荔枝的文化属性,结合《长安的荔枝》影视剧IP、综艺内容植入、城市主题快闪等多种形式,将荔枝与浪漫、历史、地域风情深度绑定。
在上海,营销团队提出“让上海市民走进甜过初恋的荔枝季”口号,尝试将荔枝消费融入都市人的情感记忆与生活方式之中。这种品牌升维战略,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价值,也增强了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复购意愿。
加工延伸周期:从鲜果到衍生品,拓展价值链边界
面对荔枝高度集中的上市周期,延长销售窗口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提出“三步延周期”方案:利用海南早熟区与云南晚熟区的地理衔接、优化品种搭配、提升保鲜技术,使销售周期从6月延续至9月。
与此同时,荔枝深加工也在提速。除了传统的荔枝干、果汁之外,荔枝冰淇淋、果酱、烘焙原料等新兴品类开始涌现。例如,茂名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贵妃荔枝冰淇淋”上线首月即实现近200万元销售额,显示出加工端的巨大潜力。
伊利甄稀则借势电视剧IP推出联名款荔枝口味冰淇淋,成功实现跨界联动。此类创新不仅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还能通过差异化产品打开新的消费场景,提升整体产业附加值。
如您希望深入了解品牌塑造、营销战略与增长路径的设计方法,欢迎参加【首席营销官(CMO)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课程由中国知名高校与国际权威机构联合打造,系统讲授品牌运营、数字营销、用户洞察与增长模型等实战知识,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品牌负责人及营销从业者学习。为期一年的学习周期,帮助学员构建系统的营销思维,掌握前沿的增长策略,助力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实现持续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