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定增潮起: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下的 A 股融资新生态

发布日期:2025-09-25

截至 2025 年 9 月 24 日,A 股定增市场以破纪录的规模完成阶段性蓄力。同花顺数据显示,年内已有 115 家上市公司完成定增项目(按定增股份上市日统计),募资总额达 9595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的 1183 亿元激增 711%。这场由政策引导、产业牵引、资金响应共同催生的融资热潮,正重塑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也标志着 A 股再融资市场进入量质齐升的新阶段。

政策筑基:制度创新激活融资活力

政策传导机制的持续优化是定增市场爆发的核心支撑。2025 年初,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3 月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改革,强化战略性力量储备;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步修订再融资细则,为中长期资金参与定增扫清障碍。创业板则在 7 月出台《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引第 8 号 ——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明确达标企业不受 30% 补流比例限制,显著提升了科技型企业融资灵活性。

某聚焦宏观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的知名专家指出,多层次政策体系形成了 "基础制度完善 — 资金供给扩容 — 融资效率提升" 的闭环,政策红利正通过定增渠道精准滴灌至实体领域。简易程序的普及更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 "及时雨",截至 9 月中旬,适用简易程序的定增项目占比已提升至 27%,这类项目因金额可控(不超过 3 亿元且不超过净资产 20%),既满足企业必要资金需求,又兼顾了二级市场稳定。该观点基于其对 2025 年资本市场政策落地效应的专项研究报告。

资金聚焦:科技与金融形成双引擎

定增资金的行业流向清晰勾勒出经济转型的核心脉络。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项目数量主力军,其中化工、硬件设备、机械行业分别有 11 家、10 家、9 家企业完成定增;金融行业则以规模优势占据主导,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 4 家机构合计募资 5200 亿元,占年内募资总额的 54.2%。

某深耕产业经济与企业史研究的知名专家表示,当前定增市场正呈现 "产业周期迭代与金融强基固本并行" 的特征。硬科技领域的融资需求集中释放,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聚焦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的定增项目、北京燕东微电子 40 亿元投向 12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布局,均体现了企业战略与高端制造升级的深度适配;国有大行定增则是财政部以特别国债主导认购的战略举措,通过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强化金融体系防御能力,为实体融资提供稳定支撑。该观点结合了其对 30 家定增标杆企业的案例追踪分析。

某专注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研究的知名专家从国际视角补充道,对比美股科技企业年均 32% 的定增融资增速,A 股硬科技领域定增规模同比 711% 的增幅,既反映了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也凸显了资本流动性溢价向优质科技资产集中的特征。半导体、AI 等领域的定增项目浮盈率普遍超过 40%,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种分化恰恰体现了资本对技术创新价值的精准定价。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5 年全球资本市场创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市场成熟:从博折价到看成长的逻辑转变

赚钱效应的显现推动定增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内生动力主导。数据显示,年内定增项目浮盈率已超九成,而 2024 年这一比例尚不足三成;私募排排网统计显示,截至 9 月 4 日,41 家私募机构参与定增获配金额近 40 亿元,整体浮盈超 35%,其中电子板块项目浮盈率达 51%。

某聚焦 A 股市场估值与投资价值的知名专家指出,定增市场的赚钱效应源于 "估值底部区域确认后的价值回归"。以迪哲(江苏)医药为例,其 43 元 / 股的定增价格对应 2025 年动态市盈率 38 倍,显著低于创新药行业平均 52 倍的估值水平,这种估值优势与成长确定性的结合,吸引了养老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长期资本入局,截至 9 月 23 日其股价已攀升至 70.24 元 / 股。这标志着投资者已从单纯追求折价收益转向认可优质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市场定价效率持续提升。该观点基于其对 A 股定增估值体系的季度监测数据。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2025 年的定增热潮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政策适配、产业升级与市场成熟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层面的制度创新降低了融资门槛,产业层面的升级需求提供了优质标的,市场层面的策略转型提升了资金效率。随着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与科技企业融资需求释放,预计全年定增募资规模将突破万亿元,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服务经济转型的核心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