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新办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披露,“十四五” 期间,新增 13 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外资持有 A 股市值达 3.4 万亿元,269 家企业实现境外上市,中国资本市场的 “朋友圈” 正持续扩容。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强烈配置意愿,更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与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佐证。
从专业财经视角来看,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某知名宏观经济政策专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了制度供给,优化了营商环境,为全球投资者创造了稳定、透明的市场环境。该专家表示,监管部门通过推进投融资端改革,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如中央金融办会同证监会等部门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截至今年 8 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 A 股流通市值约 21.4 万亿元,较 “十三五” 末增长 32%,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同时,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互联互通机制,如沪深港通、沪伦通等,提升了外资跨境投资便利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 “国九条”)及 60 余项配套规则,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得到全方位重构,为国际资本 “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位专注于产业经济与企业史的专家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汇聚了全球稀缺的优质核心资产,为投资者提供了兼具稳定性与成长性的选择。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资本市场培育出一批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仅有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龙头,如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还有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2023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302.44 万辆,同比增长 37.6%,展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这些企业构成了优质资产矩阵,既能满足国际资本对低波动资产的配置需求,又能契合其对高成长领域的投资偏好,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 “压舱石” 和捕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中国产业经济年报》中的研究数据。
某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领域的知名专家指出,跨境产品类型的丰富多样是吸引全球投资者的重要因素。随着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推进,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构建起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跨境投资产品体系,覆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等多种产品类别。截至目前,全市场期货期权品种达到 157 个,广泛覆盖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这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期限和收益目标的国际资本需求,通过多元化配置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该专家在 2024 年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的演讲中提到,这种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有助于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吸引力,形成资本流动性溢价。
从多专家视角综合来看,中国资本市场 “朋友圈” 的不断扩容是制度改革、优质资产和多元化产品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机遇,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