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7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霍瑞戎在公开场合披露,自 2025 年 6 月科创板 “1+6” 改革政策发布以来,配套制度规则已全部落地实施,存量 32 家未盈利企业于规则发布当日同步纳入科创成长层,技术系统改造正按计划推进并将如期上线。截至目前,已有 475 万户风险承受能力等级为 C4(积极型)及以上的投资者开通科创成长层交易权限,这一数据既体现了市场对科创板块的信心,也对投资者的专业判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产业经济与企业史研究领域知名专家:锚定产业周期与技术迭代逻辑,穿透企业成长本质
该专家核心观点指出,科创成长层企业多处于 “技术研发 — 市场验证 — 规模化生产” 的关键阶段,其投资价值不能简单用传统盈利指标衡量,而需结合产业周期迭代规律与企业技术卡位能力综合判断。以 2024 年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某未盈利科创企业为例,其当年研发投入达 15.2 亿元,占营收比重 45.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2.1 个百分点,且核心技术专利数量同比增长 38%,虽未实现盈利,但已在 28nm 先进制程设备领域实现突破,这种 “研发投入 — 技术突破 — 产业适配” 的逻辑,正是科创企业长期价值的核心支撑。该专家进一步强调,投资者需摒弃 “短期盈利导向” 思维,通过拆解企业技术路线与行业政策适配度(如是否符合《“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结合市销率、研发投入转化率等指标,建立 “产业周期 — 技术壁垒 — 成长确定性” 的三维评估体系。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中国科创产业周期研究报告》中的行业数据与案例分析。
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领域知名专家:结合资本流动性溢价与国际对标,理性看待估值差异
从国际资本市场经验来看,该专家提出,未盈利科创企业的估值需纳入资本流动性溢价与跨市场对比框架。以美股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板块为例,2024 年该板块未盈利企业市销率中位数为 8.6 倍,而同期科创板成长层未盈利企业市销率中位数为 6.8 倍,存在一定估值安全边际,但需注意不同市场的流动性结构差异 —— 纳斯达克市场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超 60%,而科创板成长层当前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约 45%,这种结构差异可能导致短期估值波动加大。该专家建议,投资者可通过观察 “流动性溢价 — 技术成熟度 — 市场预期” 的联动关系,比如当市场流动性宽松周期与行业政策利好叠加时(如央行降准周期叠加科创企业研发补贴政策落地),资本流动性溢价对估值的支撑作用会更显著;同时需运用金融工具风险对冲思维,通过关注科创主题 ETF 的持仓变化、行业信用利差等指标,规避单一标的的估值波动风险。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4 年全球资本市场创新论坛上的演讲内容,引用了纳斯达克交易所与上交所 2024 年年度市场报告数据。
宏观经济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领域知名专家:把握政策传导机制,识别融资环境对企业的支撑效应
该专家聚焦 “1+6” 改革政策的传导路径,指出《科创板 “1+6” 改革配套实施细则》(上证发〔2025〕48 号)中明确的 “差异化融资安排”,已通过 “降低融资成本 — 拓宽融资渠道 — 优化监管服务” 三个维度赋能科创成长层企业。据其团队测算,2025 年二季度科创板成长层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 4.2%,较改革前下降 1.3 个百分点,其中未盈利企业获得专项信贷支持的比例提升至 38%,较改革前增加 21 个百分点,政策传导机制优化已显著改善企业资金状况。该专家提醒,投资者需重点跟踪政策落地的 “微观效应”,比如企业年报中披露的 “研发投入资金来源结构”(是否有政策专项补贴、产业基金入股等)、“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反映市场验证进度)等指标,这些数据能直接反映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实际支撑力度,避免仅关注政策表面表述而忽视落地效果。该观点基于其在《宏观政策对科创企业的支持效应评估(2025)》中的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央行《2025 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上交所科创板企业融资统计。
A 股市场估值与投资价值领域知名专家:聚焦估值底部区域,锁定优质资产长期配置机会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溯分析,该专家提出,截至 2025 年 8 月末,科创成长层市盈率(TTM)中位数为 37.5 倍,较 2024 年同期的 58.2 倍下降 35.6%,已低于 2019 年科创板开板以来的历史均值(42.8 倍),优质资产的估值底部区域已初步确认。从细分领域看,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板块的未盈利企业中,有 62% 的企业研发投入转化率(即研发投入带动营收增长的比例)超过 1.5 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1 倍),这类企业的长期配置价值已逐步显现。该专家强调,投资者需区分 “估值回调” 与 “价值陷阱”,对于核心技术人员稳定、研发项目进度符合预期、现金流能支撑 18 个月以上运营的企业,可逢估值调整阶段布局;而对于过度依赖外部融资、技术路线与行业趋势偏离的企业,需警惕估值反弹后的回调风险。该观点来自其在《中国证券报》2025 年 9 月 “科创板块估值分析” 专栏文章,数据引用自 Wind 资讯与申万宏源研究所。
投资者需构建全周期专业视角,推动科创资本良性循环
475 万户投资者开通交易权限,既是科创板成长层市场活力的体现,也意味着市场对投资者专业能力的要求进入新阶段。从四位专家的多维分析视角综合来看,科创成长层投资既需把握产业周期与技术迭代的长期逻辑,也需关注资本流动性与政策传导的中短期影响,更需通过估值数据与企业经营指标的交叉验证,穿透短期市场波动的迷雾。投资者可结合产业专家的技术分析框架、资本市场专家的估值逻辑、政策专家的传导效应判断及估值专家的底部识别方法,建立 “上市前 — 上市中 — 上市后” 的全周期跟踪体系:上市前重点评估技术壁垒与行业政策适配度,上市中动态跟踪研发进度与风险信号披露,上市后持续关注现金流与研发转化效率,真正以专业投资行为推动 “科技 — 资本 — 产业” 的良性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