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织密财务造假 “追责网” 多维度筑牢资本市场合规防线

发布日期:2025-09-19

2024 年 9 月,资本市场监管力度持续聚焦财务造假领域,多起重量级处罚案例相继落地。9 月 16 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ST 应急”)披露,因 2022 年度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湖北证监局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合计处以 590 万元罚款。据公开信息统计,这是当月监管部门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开出的第 8 张罚单,而此前的 9 月 5 日、9 月 12 日,已退市的上海龙宇数据、亿利洁能分别因历史财务造假收到 3810 万元、3.75 亿元罚单。从全年维度看,截至 2024 年 9 月中旬,监管部门已对 32 家存在财务造假行为的市场主体(含上市公司及退市企业)作出处罚,其中亿元级罚单 6 张,“退市不免责”“全链条追责” 成为监管核心导向,彰显出构建合规资本市场生态的坚定决心。

宏观政策与实体经济视角:政策传导效能凸显 违法成本突破临界点

宏观政策与实体经济研究领域知名专家指出,当前监管对财务造假的从严治理,本质是资本市场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的具象化,通过大幅抬升违法成本,实现对实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保护。该专家以政策演进为脉络分析:2020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将欺诈发行罚款标准从 “非法募资额 5%-10%” 提至 “10%-100%”,这一调整的落地效应在 2024 年集中释放 —— 东旭光电(已退市)及其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因财务造假、欺诈发行,合计被河北证监局罚款 16.62 亿元,创年内同类案件峰值。“经测算,2024 年被处罚造假主体平均违法成本较 2020 年增长 320%,这一增幅已彻底打破‘造假收益高于合规成本’的扭曲平衡。” 该专家进一步表示,此类处罚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国发〔2020〕14 号)中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严惩财务造假” 的要求形成政策闭环,通过遏制虚假信息,避免资金向低效主体错配,间接保障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效率。该观点基于其在《2024 年中国资本市场政策传导效应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分析。

经济趋势与产业机遇视角:清除产业升级 “路障” 引导资源向优质主体集聚

经济趋势与产业机遇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认为,财务造假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构成直接冲击,监管部门的全面追责正是为产业转型扫清市场障碍。该专家以 2024 年上半年行业数据为支撑:同期 A 股上市公司整体营收同比增长 5.8%,而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达 12.3%,显著高于市场均值,反映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的良好态势。“但财务造假会打断这一进程,以已退市的亿利洁能为例,其 2016-2023 年通过虚构收入、隐瞒关联交易虚增利润超 15 亿元,不仅误导投资者,更导致同期节能环保产业优质企业平均融资成本较行业均值高 1.2 个百分点,挤压合规企业发展空间。” 该专家强调,监管对退市企业 “追责不免”,本质是通过清除 “劣币”,引导资金向符合国家战略的产业集中。据其观察,2024 年上半年,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质上市公司机构持仓比例较去年同期提升 4.6 个百分点,印证了监管对资源配置的矫正作用,与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的目标高度契合。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4 中国产业升级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内容。

金融市场生态视角:信用修复机制破局 构建全链条责任闭环

金融市场生态与信用体系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表示,财务造假治理需突破 “单一主体追责” 局限,当前监管将中介机构、第三方纳入处罚范围,是资本市场信用修复机制的关键突破。该专家指出,财务造假多形成 “发行人主导、中介放水、第三方配合” 的利益链,2024 年以来,监管已对 12 家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处罚,除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因为国美通讯(已退市)出具虚假法律文件被罚没 162.74 万元外,某头部会计师事务所更因审计失职被罚没超 2000 万元。“此类处罚标志‘看门人’责任正式纳入信用约束体系。” 该专家引用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称,2024 年已有 3 家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证券服务资格,中介机构执业合规率较 2023 年提升 8.5 个百分点。从信用生态逻辑看,只有将中介、供应商、客户责任与发行人绑定,才能形成 “造假无利可图” 的闭环,这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指导意见》中 “强化信用约束” 的要求完全一致。该观点基于其在《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中的核心结论。

宏观经济与市场供需视角:监管边际效应释放 市场主体行为主动矫正

宏观经济与市场供需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分析,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实施 “全周期追责”(覆盖上市与退市阶段),并推动 “行政 + 民事 + 刑事” 立体化追责,显著提升政策边际效应,有效矫正市场主体行为。该专家以近期案例佐证:2024 年 7 月以来,6 家上市公司披露责任人因造假被刑事追责,较 2023 年同期增 50%;同期,上市公司主动更正财务差错 48 起,增 33.3%,其中潜在造假风险更正占比 62.5%,“两组数据直接反映严监管的引导作用”。以 * ST 东通为例,其 2019-2022 年连续 4 年造假并欺诈发行,北京证监局拟罚款 2.73 亿元,同时对主要责任人采取 10 年至终身市场禁入,“‘罚钱 + 罚人’组合拳打破了‘造假保壳’的短视思维”。从市场供需看,严监管下已形成 “合规溢价”——2024 年上半年,财务透明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较市场均值高 15%,投资者对优质主体偏好提升,这是监管优化市场供需的直接体现。该观点来自其在 2024 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的专题发言。

结合多专家分析逻辑不难发现,2024 年监管对财务造假的 “亮剑”,并非单一处罚升级,而是从政策传导、产业升级、信用修复、市场矫正四个维度构建的系统性治理。随着全链条追责机制完善,资本市场 “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 的生态将逐步成型,这不仅能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更将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资本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