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报披露季的帷幕徐徐落下,A 股市场的机构持仓版图再度清晰。对于观察中国资本市场趋势而言,百亿级私募的持仓变动向来是极具分量的 “风向标”—— 这群手握重金的专业投资者,其每一次调仓背后,都是对宏观经济周期、产业政策导向与企业价值的深度研判。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 26 日,已有 27 家百亿级私募旗下产品跻身 94 家 A 股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合计持股市值达 347.31 亿元。这一数字的背后,不仅是资金的布局,更折射出在市场调整期,专业机构对 “确定性机会” 的集体追逐。
头部机构的 “加减法”:在减持中坚守,在布局中突围
若论二季度百亿私募的操作亮点,高毅资产的动向无疑最受瞩目。作为业内头部机构的代表,高毅资产旗下产品现身 9 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合计持股市值高达 147.80 亿元,近乎占据当前百亿私募总持仓规模的 “半壁江山”,其调仓路径堪称机构投资的 “教科书案例”。
在具体操作上,高毅资产展现出 “有所为,有所不为” 的战略定力。一方面,其对海康威视进行了 1200 万股的减持,但即便如此,93.73 亿元的持股市值仍让这家安防龙头稳居高毅头号重仓股位置 —— 这种 “减持而非清仓” 的动作,更像是对持仓结构的优化,而非对核心标的价值的否定。另一方面,高毅在二季度同步开启新赛道布局:增持龙佰集团 800 万股、安琪酵母 350 万股、云铝股份 840 万股,同时新进太极集团 2000 万股、潮宏基 594.63 万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太极集团与潮宏基的新进,延续了高毅对医药生物、消费板块的长期关注 —— 在市场波动中,这类兼具业绩稳健性与成长潜力的领域,始终是头部机构的 “压舱石”。
从整体操作动向看,二季度百亿私募对 18 家公司进行增持,47 家公司持股不变,10 家公司被减持,另有 19 家公司迎来百亿私募新进。这种 “增持与新进并行、减持仅为少数” 的格局,清晰传递出机构投资者在市场调整中的积极态度:不纠结于短期波动,而是聚焦长期价值,在产业变迁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五大行业成 “重仓池”:契合经济转型,锚定成长主线
当我们将视角从单一机构转向整个百亿私募群体,其行业布局的逻辑愈发清晰 —— 二季度重仓股集中在电子、医药生物、计算机、机械设备和基础化工五大领域,重仓股数量分别为 15 只、13 只、10 只、8 只和 7 只。这一分布绝非偶然,而是精准契合了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也体现了机构投资者对 “成长性与稳健性并重” 的投资诉求。
电子行业:硬科技的 “主战场”
电子行业成为百亿私募最青睐的领域,背后是中国 “硬科技” 崛起的时代浪潮。在这一赛道上,不同机构的布局各有侧重,但均紧扣 “技术优势” 与 “产业趋势” 两大关键词。淡水泉继续持有生益科技,2.72 亿元的持股市值彰显其对 PCB 产业链龙头的长期信心;睿郡资产新进扬杰科技,1.33 亿元的持仓瞄准半导体分立器件领域的国产替代机会;阿巴马私募则同时重仓沃尔核材与光莆股份,前者聚焦核电材料国产化,后者深耕 LED 健康照明与医疗电子,均是产业链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标的。
这些标的的共同特质的是,它们都站在 “半导体国产化”“新能源产业链升级” 等国家战略赛道上 ——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电子行业的技术突破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成长,更承载着中国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意义。百亿私募对这一领域的集中布局,本质上是对 “硬科技” 长期价值的认可。
医药生物:内需与出海的 “双轮驱动”
医药生物板块同样是百亿私募的 “必争之地”。除了高毅资产新进太极集团,银叶投资新进浩欧博、盟科药业 - U,重阳投资增持福元医药,迎水投资继续持有智飞生物、亿帆医药 —— 这些操作背后,是机构对医药板块 “内需复苏” 与 “出海突破” 双重逻辑的看好。
从内需端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医药消费的刚性需求持续释放;从出海端看,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医药出海” 已成为行业新的增长曲线。百亿私募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既抓住了内需市场的确定性,也瞄准了全球市场的成长性,是对医药生物板块长期发展逻辑的深度把握。
计算机、机械设备与基础化工:转型中的 “隐形冠军” 聚集地
如果说电子与医药生物是 “明星赛道”,那么计算机、机械设备与基础化工则是隐藏在经济转型背后的 “基石赛道”。计算机领域的 AI 算力、工业软件,机械设备领域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础化工领域的新材料、绿色化工,均是中国从 “制造大国” 向 “制造强国” 转型的关键环节。
百亿私募对这些领域的布局,体现了其对产业上下游逻辑的完整把握 —— 没有计算机领域的算力支撑,AI 等新兴技术难以落地;没有机械设备的高端化,制造业升级无从谈起;没有基础化工的新材料突破,下游高端制造就会面临 “卡脖子” 风险。这些领域的标的虽未必是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但却是中国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 “隐形冠军”,具备长期成长的坚实基础。
持仓变动的 “风向标意义”:三重逻辑下的 “战略长期主义”
在资本市场中,百亿私募的持仓变动从来不止是资金的迁移,更是对市场趋势的预判。正如珠海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所言,百亿私募二季度的重仓股,本质上是对 “全球宏观变局与中国经济转型关键期” 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可拆解为三大核心逻辑:
其一,政策红利逻辑。国内层面,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高端制造持续获得政策支持,从财政补贴到税收优惠,从产业规划到市场引导,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电子、计算机、医药生物等板块提供了 “成长沃土”。百亿私募加大对这些领域的配置,正是对政策导向的精准响应。
其二,全球竞争逻辑。国际视角下,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科技竞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半导体国产化、AI 算力自主、医药 “出海” 等领域,不仅是中国产业链自主可控的 “安全线”,更是具备全球市场拓展潜力的 “增长极”。这种 “国产替代 + 全球拓展” 的双重成长逻辑,自然成为机构资金的 “心头好”。
其三,资金情绪逻辑。从市场表现看,上述五大板块已呈现 “量价齐升” 的态势,机构持仓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关注度持续攀升 —— 这背后,是 “硬科技” 主线的投资共识正在不断强化。当政策、产业、资金形成共振,这些板块的长期成长动能便有了坚实支撑。
北京市星石投资相关人士的观点,更从宏观层面印证了这一逻辑:“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温和向好,微观积极因素逐步积累,股市赚钱效应显现,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流动性保持充裕。” 在这样的环境下,百亿私募的布局不仅是对产业趋势的把握,更是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信心体现。
纵观百亿私募二季度的持仓图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份份持仓名单,更是一种 “战略长期主义” 的投资思维 —— 不追逐短期热点,不沉迷市场波动,而是将资金投向契合中国经济转型方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这种思维,既是专业机构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在未来的资本市场中,这些被百亿私募重仓的赛道与标的,或将继续成为引领市场成长的核心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