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资本市场格局重塑、中国新经济产业加速迭代的背景下,财富榜单的更迭愈发频繁。2025 年最新发布的全球富豪榜中,80 后企业家王宁以超 3800 亿元人民币的身家超越马云(约 3500 亿元),成为中国互联网新经济领域的焦点人物。王宁作为泡泡玛特的创始人,从潮玩赛道起家,逐步构建起涵盖潮玩、文创、数字藏品的多元化商业帝国,其财富的快速增长不仅刷新了外界对 “小众赛道” 商业价值的认知,更折射出中国新消费、新经济产业的崛起逻辑,以及资本市场对 “年轻消费驱动型” 企业的估值重构。从行业视角来看,王宁身家超越马云的现象,并非偶然的财富波动,而是新经济产业代际更替、商业模式创新与资本市场偏好转变的必然结果,对理解中国未来财富增长趋势具有重要标杆意义。
一、王宁的财富增长路径:从潮玩单品到商业帝国的蜕变
王宁的财富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泡泡玛特从一家小众潮玩店到全球知名文化娱乐企业的发展历程,其核心增长逻辑可概括为 “单品突破 - IP 变现 - 生态扩张 - 全球化布局” 的四步进阶,每一步都精准踩中行业发展趋势与消费需求变化。
(一)单品突破:Molly 潮玩引爆年轻消费市场
2010 年,王宁创立泡泡玛特时,潮玩在中国尚属小众赛道,市场规模不足 10 亿元。2016 年,泡泡玛特签约设计师王信明,获得 Molly 形象的独家运营权,这一决策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Molly 以 “金发碧眼、嘟嘴傲娇” 的形象精准契合 Z 世代消费者对 “个性化、情感共鸣” 的需求,通过 “盲盒” 销售模式激发消费者的收藏欲与社交分享需求。2017-2024 年,Molly 系列潮玩累计销量突破 5 亿个,单款产品最高年销售额达 68 亿元,成为泡泡玛特的 “现金牛” 产品。凭借 Molly 的成功,泡泡玛特 2020 年在香港上市,首日股价上涨 79%,市值突破 1000 亿港元,王宁个人身家也随之突破 500 亿元,完成财富的初始积累。
(二)IP 变现:构建多元化 IP 矩阵,打破单品依赖
在 Molly 爆火后,王宁意识到 “单一 IP 依赖” 的风险,迅速推动泡泡玛特从 “单品驱动” 向 “IP 矩阵驱动” 转型。一方面,通过自主孵化(如 Dimoo、Skullpanda)、外部签约(如 PUCKY、小甜豆)、IP 收购(如 2023 年收购日本知名潮玩 IP “Labubu”)等方式,构建起涵盖 200 余个 IP 的储备库;另一方面,拓展 IP 变现场景,将潮玩 IP 延伸至文具、家居、美妆、影视等领域,例如与完美日记合作推出 “Molly 联名彩妆”,单月销售额突破 3 亿元;与 Netflix 合作制作 Molly 主题动画短片,播放量超 5 亿次,进一步提升 IP 影响力。2024 年,泡泡玛特非 Molly 系列 IP 营收占比达 62%,较 2019 年提升 48 个百分点,成功打破单品依赖,实现营收结构多元化。
(三)生态扩张:布局数字藏品与线下场景,拓展商业边界
随着元宇宙、数字经济概念的兴起,王宁带领泡泡玛特加速向 “虚实结合” 的商业生态扩张。2022 年,泡泡玛特推出数字藏品平台 “泡泡数藏”,将经典潮玩 IP 转化为数字藏品,上线首年交易额突破 80 亿元;2024 年,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 “潮玩元宇宙社区”,用户可在虚拟空间中展示、交易数字潮玩,累计注册用户超 3000 万,形成 “实体潮玩 + 数字藏品 + 元宇宙社区” 的闭环生态。线下场景方面,泡泡玛特从 “门店销售” 向 “体验式消费” 转型,2023-2024 年在全球范围内开设 120 家 “潮玩主题体验店”,融合潮玩展览、DIY 制作、社交互动等功能,单店日均客流量超 2000 人次,客单价较传统门店提升 50%,线下体验店营收占比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2024 年的 35%,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四)全球化布局:海外市场贡献超三成营收
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前,王宁提前启动全球化布局,将泡泡玛特的 IP 运营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2019 年,泡泡玛特进入韩国、日本市场,2021 年拓展至欧美,2023 年进军东南亚、中东。截至 2024 年末,泡泡玛特在全球 50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 800 家门店,海外营收达 198 亿元,占总营收的 32%,其中韩国、美国市场营收分别达 58 亿元、45 亿元,成为海外核心市场。海外市场的成功不仅为泡泡玛特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更提升了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估值 ——2025 年,泡泡玛特港股市值突破 3000 亿港元,较 2020 年上市时增长 2 倍,王宁个人身家也随之水涨船高,超越长期占据中国互联网财富榜单前列的马云。
二、马云与阿里巴巴的财富波动:传统互联网巨头的转型挑战
王宁身家超越马云的背后,除了王宁所属赛道的高增长,也与马云及阿里巴巴近年来面临的转型压力密切相关。作为中国传统互联网巨头的代表,阿里巴巴在电商、云计算等领域的增长逐步放缓,面临新兴企业的竞争冲击与商业模式转型的双重挑战,这直接影响了马云的身家估值。
(一)核心电商业务增长放缓,市场份额被挤压
阿里巴巴的核心营收来源仍是电商业务(淘宝、天猫),但近年来受拼多多、抖音电商等新兴平台的冲击,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24 年,中国电商市场规模达 28 万亿元,阿里巴巴电商业务营收同比增长仅 6%,远低于拼多多(28%)、抖音电商(45%)的增速,其电商市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42% 降至 2024 年的 31%。核心业务增长放缓直接导致阿里巴巴整体营收增速下降,2024 年阿里巴巴总营收达 8200 亿元,同比增长 8%,较 2020 年 15% 的增速大幅下滑,企业估值也随之承压 ——2025 年阿里巴巴美股市值约 4800 亿美元,较 2020 年峰值(超 8000 亿美元)下降 40%,马云作为阿里巴巴最大个人股东(持股约 6.2%),身家自然受到影响。
(二)新兴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转型成效待验证
为应对核心业务增长压力,阿里巴巴加大对云计算(阿里云)、本地生活(饿了么)、智能汽车(斑马智行)等新兴业务的投入,但目前尚未形成可替代电商的第二增长曲线。2024 年,阿里云营收达 1200 亿元,同比增长 18%,但受国际云计算巨头(如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与国内竞争对手(如腾讯云、华为云)的挤压,市场份额仅 18%,且仍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约 50 亿元);本地生活业务(饿了么)面临美团的激烈竞争,2024 年市场份额仅 32%,低于美团的 65%,营收同比增长 12%,盈利能力持续薄弱。新兴业务的 “高投入、低产出” 导致阿里巴巴整体净利润率从 2020 年的 22% 降至 2024 年的 15%,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对其估值信心。
(三)组织架构调整与战略重心转移,短期阵痛明显
2023 年以来,阿里巴巴启动多次组织架构调整,推行 “1+6+N” 模式,将业务拆分为多个独立经营单元,试图激发组织活力。但这种调整短期内导致内部协同效率下降、战略执行节奏放缓,例如阿里云与电商业务的协同效应减弱,原本通过电商数据反哺云计算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同时,战略重心从 “规模扩张” 向 “高质量发展” 转移,导致部分业务(如海外电商 Lazada)收缩,2024 年 Lazada 营收同比下降 10%,关闭多个东南亚小语种市场站点。组织调整的短期阵痛,进一步加剧了阿里巴巴的业绩波动,也影响了马云的身家稳定性。
三、财富更迭背后的行业逻辑:新经济产业的代际更替与资本偏好转变
王宁身家超越马云的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新经济产业的代际更替 ——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 “传统互联网巨头”(聚焦流量、平台模式)增长动能逐步减弱,而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 “新消费、新文创企业”(聚焦年轻消费、IP 驱动、虚实结合)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这一趋势背后是消费需求变化、商业模式创新与资本市场偏好转变的三重驱动。
(一)消费需求:Z 世代成为消费主力,驱动 “情感消费” 崛起
随着 Z 世代(1995-2010 年出生)逐步成为消费主力,消费需求从 “功能导向” 向 “情感导向” 转变。Z 世代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 “个性化、社交属性、情感共鸣”,愿意为符合自身价值观与审美偏好的产品支付溢价。泡泡玛特的潮玩产品正是抓住了这一需求,通过 IP 形象传递情感价值,例如 Molly 的 “傲娇” 形象满足 Z 世代的 “自我表达” 需求,盲盒模式满足其 “惊喜感” 与 “收藏欲”,2024 年 Z 世代在泡泡玛特用户中的占比达 78%,贡献了 82% 的营收。相比之下,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以 “性价比、品类丰富” 为核心优势,更契合传统消费群体的需求,在 Z 世代消费需求转变中,未能及时调整产品与服务策略,导致用户吸引力下降 ——2024 年阿里巴巴 Z 世代用户占比仅 45%,低于拼多多(62%)、抖音电商(70%)。
(二)商业模式:从 “流量驱动” 到 “IP 驱动”,价值创造逻辑升级
传统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核心是 “流量驱动”,通过搭建平台聚集商家与消费者,依靠广告、佣金实现盈利,但这种模式面临 “流量见顶、竞争加剧” 的挑战。而泡泡玛特等新兴企业采用 “IP 驱动” 的商业模式,通过打造具有长期生命力的 IP,实现 “内容 - 产品 - 消费 - 社交” 的闭环,IP 的稀缺性与情感价值使其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与溢价空间。例如,泡泡玛特的 IP 可通过多场景变现(实体潮玩、数字藏品、影视动画),生命周期远超普通商品,2024 年泡泡玛特 IP 相关衍生业务营收达 120 亿元,占总营收的 19%,且毛利率高达 75%,显著高于阿里巴巴电商业务 30% 的毛利率。这种商业模式的升级,使得 “IP 驱动型” 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更高估值 ——2024 年泡泡玛特动态市盈率约 55 倍,而阿里巴巴动态市盈率仅 18 倍,资本市场对 “IP 驱动” 模式的认可可见一斑。
(三)资本偏好:从 “平台型企业” 到 “细分赛道龙头”,估值逻辑重构
过去十年,资本市场更青睐阿里巴巴、腾讯等 “平台型企业”,认为其具备 “规模效应、网络效应”,能够快速占领市场。但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监管加强、流量红利消退,资本市场开始转向 “细分赛道龙头”,尤其是具备 “高增长、高壁垒、强现金流” 的企业。泡泡玛特作为潮玩赛道的全球龙头,2017-2024 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 45%,且通过 IP 运营构建起强壁垒(IP 储备、设计师资源、用户粘性),2024 年经营现金流达 98 亿元,现金流稳定性强,这些特质符合当前资本市场的偏好,推动其估值持续提升。相比之下,阿里巴巴作为 “平台型企业”,面临监管压力大、增长放缓、现金流波动等问题,资本市场对其估值预期逐步下调,导致马云的身家增长乏力。
四、行业启示:新经济企业的 “财富密码” 与转型方向
王宁身家超越马云的现象,为中国新经济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消费需求转变与资本市场偏好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财富增长,需把握 “IP 化、年轻化、全球化、数字化” 四大方向,同时传统互联网企业也需加快转型,适应新的行业趋势。
(一)IP 化:打造具有长期生命力的核心 IP
对于新经济企业而言,IP 是连接消费者与产品的核心纽带,也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企业需重视 IP 的孵化与运营,通过精准定位目标用户、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多场景变现,延长 IP 生命周期。例如,泡泡玛特通过举办 IP 主题展览、与知名 IP 联名、开发 IP 衍生内容(动画、游戏),不断提升 IP 影响力,2024 年泡泡玛特 IP 授权收入达 45 亿元,同比增长 60%。
(二)年轻化:深度绑定 Z 世代消费群体
Z 世代作为未来十年的消费主力,其消费偏好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需深入研究 Z 世代的消费习惯与需求,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B 站)开展营销,推出符合其审美与价值观的产品,打造 “年轻化” 的品牌形象。泡泡玛特通过与 Z 世代喜爱的 KOL 合作、举办线下潮玩展会、开展校园活动,深度绑定 Z 世代用户,2024 年 Z 世代用户复购率达 65%,远高于行业平均 40% 的水平。
(三)全球化:复制国内成功经验,开拓海外市场
国内部分细分赛道(如潮玩、文创、新能源)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空间。企业需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需求,调整产品与营销策略,实现本地化运营。泡泡玛特在进入韩国市场时,推出符合韩国消费者审美的 “K-pop 主题潮玩”,在进入欧美市场时,与迪士尼、漫威等国际 IP 合作,快速打开市场,2024 年海外市场营收增速达 42%,显著高于国内市场 28% 的增速。
(四)传统企业转型:拥抱新消费、新科技,重塑增长动能
对于阿里巴巴等传统互联网企业,需加快从 “流量驱动” 向 “价值驱动” 转型,一方面优化核心业务(如提升电商平台的个性化推荐能力、加强供应链建设),另一方面加大对新消费、新科技领域的投入(如布局元宇宙电商、AI 驱动的智能服务),培育新的增长曲线。例如,阿里巴巴 2024 年推出 “元宇宙电商平台”,用户可通过 VR 设备沉浸式购物,上线半年交易额突破 200 亿元,为电商业务注入新活力。
对于希望在新经济、新消费赛道实现资本突破与财富增长的企业而言,系统掌握资本运作与并购能力至关重要。若企业希望提升 IP 运营、资本整合、全球化布局能力,可关注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课程链接: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5.html)。该课程由资深投行专家、新消费领域企业家、IP 运营专家联合授课,涵盖 IP 估值、资本运作策略、跨境并购实务、新消费赛道分析等核心内容,结合泡泡玛特、阿里巴巴等企业的实战案例,帮助企业管理者精准把握行业趋势,制定科学的资本与业务战略,在新经济浪潮中实现企业价值与财富的双重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