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球咖啡行业的资本整合浪潮中,一则重磅并购消息引发市场震动 —— 美国饮料巨头 Keurig Dr Pepper(KDP)宣布以 157 亿欧元(约合 1314.2 亿元人民币)全现金交易,收购 JDE Peet’s(“皮爷咖啡” 母公司)。此次并购并非简单的 “品牌易主”,而是德国莱曼家族旗下投资巨头 JAB Holdings(买卖双方共同股东)对旗下咖啡资产的战略重组,标志着全球咖啡市场从 “规模竞争” 向 “生态整合” 的深层转变。
从行业背景看,此次并购发生在全球咖啡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期:一方面,瑞幸、库迪、蜜雪冰城等品牌以 “9.9 元低价策略” 搅动大众咖啡市场,星巴克、Costa 等传统巨头面临增长压力;另一方面,精品咖啡赛道虽受冲击,但仍有稳定的高净值客群支撑 —— 皮爷咖啡中国 2024 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EBIT)同比增长 23.8%,印证了高端市场的韧性。深入拆解此次并购的前因后果,既能看清 JAB 资本运作的逻辑,也能窥见全球咖啡行业的未来趋势。
皮爷咖啡(Peet’s Coffee)的品牌基因与发展历程,决定了其在全球咖啡行业的特殊地位。从 1966 年创立至今,它不仅是 “精品咖啡革命” 的发起者,更是资本整合中 “高价值资产” 的典型代表。
1966 年,荷兰移民阿尔弗雷德・皮特(Alfred Peet)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开设首家皮爷咖啡店时,美国市场仍被速溶咖啡主导。皮特将欧洲传统深度烘焙工艺引入美国,坚持 “小批量手工烘焙、现磨现做”,以浓郁口感和优质咖啡豆打破速溶咖啡的垄断,引发了美国精品咖啡的第一次变革。
这一品牌不仅定义了 “精品咖啡” 的标准,更孕育了咖啡行业的领军者 —— 星巴克三位创始人曾师从阿尔弗雷德・皮特,星巴克创立第一年的咖啡豆全部来自皮爷咖啡,因此皮爷咖啡被誉为 “星巴克之父”。1984 年,星巴克创始人之一鲍德温以 400 万美元收购皮爷咖啡,与星巴克合并经营;1987 年,霍华德・舒尔茨因经营理念差异(舒尔茨主张规模化,皮特坚持精品化),以 380 万美元单独收购星巴克,两大品牌自此分道扬镳:星巴克走向 “全球连锁 + 标准化” 之路,1992 年上市后成为行业巨头;皮爷咖啡则长期保持 “小而美” 的精品定位,2001 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专注于高端咖啡市场。
2017 年,皮爷咖啡在 JAB Holdings 的推动下进入中国市场(比星巴克晚 18 年),首店落地上海,定位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精品咖啡”,客单价接近 40 元,高于星巴克(约 35 元)。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反效率” 的精品化运营:采用小批量手工烘焙咖啡豆,每批烘焙量不超过 15 公斤,确保口感稳定;门店配备专业咖啡师,提供手冲、冷萃等精细化制作服务,吸引对咖啡品质有高要求的 “硬核消费者”。
尽管 2023 年以来,瑞幸、库迪等品牌以 “9.9 元低价咖啡” 冲击市场,传统高端品牌普遍承压(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连续 4 季度下滑,M Stand、Seesaw 等精品咖啡品牌关店率超 70%),但皮爷咖啡中国仍实现 “逆势增长”。据 JDE Peet’s 2024 年报,皮爷咖啡中国有机销售额同比增长 18%,调整后息税前利润(EBIT)有机增长 23.8%,电商渠道咖啡豆销量同比增长 35%。其核心原因在于 “客群壁垒”—— 皮爷咖啡的深度用户多为 “咖啡发烧友”,关注咖啡豆品种(如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哥伦比亚苏普雷莫)、烘焙度(深度烘焙占比 60%)与制作工艺,对价格敏感度低,难以被 “9.9 元咖啡” 分流。
不过,皮爷咖啡在中国的规模扩张仍显缓慢:截至 2025 年上半年,门店数约 268 家,较 2024 年新增 51 家(2023 年新增 98 家),远低于星巴克(8000 余家)、瑞幸(2 万余家)。为平衡 “精品定位” 与 “规模增长”,皮爷咖啡于 2024 年 12 月推出子品牌 “Ora Coffee”,锚定 15-25 元主流价格带,促销期间切入 9.9 元市场,首家门店落地北京,采用 “轻资产模式”(门店面积 20-30㎡,精简 SKU),试图在大众市场寻找增量,但目前仍处于 “模式打磨期”,门店数不足 10 家。
此次 KDP 收购 JDE Peet’s,表面是 “同行并购”,实则是 JAB Holdings 对旗下咖啡资产的战略调整。作为德国莱曼家族掌控的投资巨头,JAB 通过近 13 年的资本运作,已构建起覆盖 “咖啡豆种植 - 烘焙 - 零售 - 设备” 的完整咖啡生态,此次并购是其优化资产结构、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一步。
自 2012 年起,JAB Holdings 将咖啡行业作为核心投资方向,累计投入超 600 亿美元进行并购,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咖啡品牌矩阵之一:
截至 2025 年,JAB 旗下拥有超过 50 个咖啡及相关品牌,包括皮爷咖啡、Jacobs、Kenco、Caribou Coffee 等,覆盖 “精品咖啡、大众咖啡、胶囊咖啡、包装咖啡” 全赛道,2024 年咖啡业务总收入超 200 亿欧元,成为仅次于雀巢的全球第二大咖啡集团。
从交易双方看,此次并购是 “需求匹配” 的结果,既解决了 KDP 的业务增长瓶颈,也强化了 JDE Peet’s 的全球竞争力:
KDP 在并购公告中明确,交易完成后(预计 2026 年上半年)将分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一家专注于北美软饮料业务(Dr Pepper、七喜等),另一家专注于全球咖啡业务(整合 Keurig 单杯系统、JDE 包装咖啡、皮爷咖啡门店)。这一策略的核心逻辑是 “专业化运营”:
从资本视角看,分拆可避免 “跨品类业务对估值的拖累”—— 北美软饮料市场增长稳定,适合追求低风险的价值型投资者;全球咖啡业务增长潜力大,更受成长型投资者青睐,分拆后两家公司的估值有望实现 “1+1>2” 的效果。
皮爷咖啡的 1314 亿并购,折射出全球咖啡行业的三大趋势:一是 “高端与大众赛道分化”,精品咖啡依托客群壁垒保持韧性,大众咖啡依赖规模与低价竞争;二是 “生态化竞争取代单一品类竞争”,头部企业需覆盖 “产品 - 渠道 - 设备 - 供应链” 全链路;三是 “资本运作成为行业整合的核心工具”,通过并购实现资源协同与规模扩张。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在咖啡行业的资本浪潮中,如何把握 “并购整合” 与 “业务聚焦” 的平衡,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品牌增值,成为关键能力。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5.html)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专家,围绕 “企业 IPO 上市、投资并购策略、资本整合逻辑” 等核心模块,通过实战案例(如 JAB 咖啡帝国构建、KDP 并购整合)与深度解析,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投资机构负责人掌握 “资本运作的底层逻辑”—— 例如,如何评估并购标的价值、如何设计并购后的整合方案、如何通过资本手段实现业务协同。对于希望在咖啡及消费品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企业而言,系统提升资本运作与并购能力,将成为应对行业变局、把握增长机遇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