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来,零售药店行业的关店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据行业统计,上半年全国零售药店关闭数量达 8200 家,较去年同期增长 35%,部分连锁品牌单月关店数突破 100 家,关店潮背后是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竞争加剧与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在这一背景下,零售药店正从单纯的药品销售终端向 “健康服务综合体” 转型,通过模式创新、服务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企业个体的生死存亡,更将重塑医药零售行业的竞争格局。
关店潮背后的深层逻辑:多重压力下的行业洗牌
零售药店关店潮的出现,是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从利润层面看,药品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显著压缩了药店的盈利空间。第七批集采药品平均降幅达 48%,而这些药品在药店销售占比约 25%,直接导致部分药店的毛利率从 28% 降至 22%。同时,医保支付政策的调整使药店医保刷卡收入占比从 60% 降至 45%,资金结算周期延长至 3 个月,加剧了中小药店的现金流压力,2024 年有 30% 的单体药店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关闭。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进一步挤压生存空间。近年来,资本加速布局医药零售行业,头部连锁通过并购扩张迅速抢占市场,2024 年 CR10(前十连锁企业市场份额)达 35%,较 2020 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头部企业凭借规模采购优势获得更低的药品进价,例如某全国性连锁的中成药采购价较单体药店低 12%-15%,这种成本差距使中小药店在价格竞争中难以立足。同时,线上药品销售的崛起分流了线下客流,2024 年医药电商销售额突破 2000 亿元,占药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 23%,其中慢性病用药的线上渗透率超 30%,直接冲击了线下药店的核心业务。
门店租金与人力成本的上涨成为压垮药店的最后一根稻草。2024 年,一线城市药店平均租金较 2020 年上涨 40%,而人工成本年均增幅达 8%,两者合计占药店运营成本的比重超 60%。在客流与客单价双降的背景下,部分社区药店单店月营收不足 5 万元,难以覆盖成本,关店成为无奈之举。某连锁品牌的测算显示,当前新开门店的投资回报周期从 3 年延长至 5 年,且盈利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导致企业主动缩减扩张计划。
转型路径之一:从 “卖药品” 到 “卖服务” 的业态重构
面对生存压力,零售药店首先在业态定位上寻求突破,从传统的药品销售终端向健康服务平台转型。在服务内容上,越来越多的药店引入健康检测项目,如血压、血糖、骨密度检测等基础服务,部分连锁药店还与体检机构合作,在门店设置 “健康筛查站”,为用户提供慢性病风险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提供健康检测服务的药店,客流停留时间从 8 分钟延长至 15 分钟,客单价提升 20%,会员复购率提高 15 个百分点。
药事服务的专业化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具备执业药师资质的药店通过提供用药指导、处方审核、药物相互作用咨询等专业服务,提升用户粘性。某上市连锁药店的实践显示,接受过药事服务的用户,年均药品消费额达 3800 元,较普通用户高 45%,且对价格敏感度更低。2025 年,该连锁将药事服务收费纳入盈利体系,推出 “年度健康管理套餐”,包含 12 次用药咨询与 4 次健康评估,定价 198 元,用户付费率达 18%,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慢病管理服务的深度拓展打开增长空间。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药店推出 “用药提醒 + 健康监测 + 生活方式指导” 的一体化服务,通过 APP 绑定智能设备,实时追踪患者的血糖、血压数据,当指标异常时及时提醒并调整用药建议。某区域连锁的试点数据显示,参与慢病管理服务的患者,用药依从性从 55% 提升至 82%,年均药品消费稳定性提高 30%,这种 “服务 + 药品” 的模式使药店从单纯的供应商转变为健康管理伙伴。
转型路径之二:数字化改造与全渠道融合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成为药店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在采购环节,头部连锁通过搭建 “智能采购平台”,基于历史销售数据与市场需求预测,实现药品库存的动态调整,库存周转率从 4 次 / 年提升至 6 次 / 年,滞销药品占比从 15% 降至 8%。在运营环节,AI 收银系统与自助购药机的引入使单店人力成本降低 20%,而会员管理系统通过分析消费数据,实现精准营销,某连锁的定向优惠券核销率达 35%,较传统方式提升 25 个百分点。
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是应对电商冲击的必然选择。零售药店纷纷布局 O2O 平台,通过与美团、京东健康等合作,实现 “线上下单、线下配送”,2024 年药店线上订单占比达 30%,其中 2 小时达服务的订单履约率超 95%。同时,连锁药店自建私域流量,通过社群运营、直播问诊等方式增强用户互动,某区域连锁的企业微信社群用户达 5 万人,社群内用户的月均消费频次是普通用户的 2.5 倍,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消费。
远程诊疗的接入进一步完善服务闭环。部分连锁药店与互联网医院合作,在门店设置 “远程问诊室”,用户可通过视频连线医生获取电子处方,再由药店配药,实现 “问诊 - 处方 - 购药” 一站式服务。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用户购药的处方难题,也为药店带来增量客流,2025 年试点药店的远程问诊订单占比达 12%,其中 60% 的用户会同步购买非处方药与健康产品,带动客单价提升 50%。
行业格局重塑:马太效应加剧与细分市场机会
关店潮带来的行业洗牌,将加速零售药店市场的集中化。头部连锁凭借资金、供应链与数字化优势,在关店潮中逆势扩张,2025 年上半年,老百姓、益丰等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新增门店超 1500 家,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预计到 2026 年,CR10 将突破 40%,中小连锁与单体药店的生存空间持续萎缩,行业呈现 “强者恒强” 的马太效应。
社区与专业药房成为细分市场的突破口。社区药店通过深耕周边 3 公里用户,提供 “24 小时服务 + 送药上门” 等便民措施,建立本地化服务壁垒;而专业药房则聚焦肿瘤、慢性病等特定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药品管理与健康咨询服务,这类药房的客单价可达普通药店的 3-5 倍,且用户忠诚度更高。某肿瘤专业药房的数据显示,其用户年均消费达 2.8 万元,复购率超 90%,展现出专业细分市场的巨大潜力。
政策支持的基层医疗市场成为新蓝海。随着 “分级诊疗” 政策的推进,零售药店被纳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随访等职能,通过医保购买服务获得稳定收入。2024 年,参与基层医疗服务的药店,医保服务收入占比达 18%,较传统药品销售的利润率高 10 个百分点,这种 “政策 + 市场” 双驱动的模式,为药店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零售药店的关店潮并非行业的终点,而是转型升级的起点。在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只有那些从 “药品销售” 转向 “健康服务”、从 “线下单一渠道” 转向 “全渠道融合” 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存活下来。这场转型不仅需要模式创新,更需要营销思维的转变,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 将为零售药店企业提供营销策略优化、用户增长与品牌升级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助力企业在变革中实现突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