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迭代的 2025 年,智元机器人宣布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实现 24 小时持续行走,这一突破不仅创下行业续航新纪录,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向 “真实场景持续作业” 迈出关键一步。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姚卯青强调,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在复杂真实环境中稳定运行的能力”,而非实验室环境下的短期性能展示。此次 24 小时行走测试在包含台阶、斜坡、地面凸起等障碍的模拟工厂场景中完成,机器人全程自主避障、电量管理,验证了其在工业巡检、物流辅助等领域的实用价值,为人形机器人从技术研发走向商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24 小时持续行走的技术支撑:从 “运动能力” 到 “系统韧性”
智元机器人实现 24 小时持续行走,依赖于三大核心技术的协同突破,展现了从单一运动控制到系统级韧性设计的技术跨越。在动力系统方面,其搭载的 “高效密度关节模组” 采用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功率密度达到 1.2kW/kg,较行业主流水平提升 40%,单个关节的连续工作寿命突破 1 万小时。这种高可靠性设计使机器人在 24 小时行走中,关节温度始终控制在 55℃以下,未出现性能衰减,解决了传统人形机器人因发热导致的停机问题。
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是续航突破的关键。智元机器人采用 “固态电池 + 智能能耗分配” 方案,搭载的 21700 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450Wh/kg,配合基于场景的动态功耗调节算法,在平坦路面行走时能耗可降低至 80W/h,较高速运动状态减少 30%。测试数据显示,其电池续航能力达 28 小时,预留的 4 小时冗余电量确保了 24 小时持续作业的稳定性,这种能量管理能力使其远超同类产品 12-16 小时的续航水平。
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系统赋予机器人复杂场景适应能力。该机器人集成了 12 线激光雷达、双目视觉与毫米波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构建 360 度无死角感知范围,对 5cm 以上障碍物的识别准确率达 99%。在 24 小时测试中,机器人成功应对 15 种不同类型的地面障碍,其中通过 10cm 高台阶的成功率达 100%,斜坡行走最大坡度达 15 度,展现出接近人类的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决策系统采用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决策响应延迟控制在 50ms 以内,确保遇到突发障碍时能及时调整步态。
真实场景作业能力: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检验标准
姚卯青提出的 “真实场景持续作业” 理念,直指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核心痛点 —— 实验室性能与实际应用需求的脱节。以往多数人形机器人的展示集中在特定动作完成度上,如跑跳、搬运等,但在持续工作稳定性、环境鲁棒性等实用指标上缺乏突破。智元机器人的测试则完全模拟工业场景需求,24 小时内完成巡检路线规划、设备状态识别、异常情况上报等典型任务,其中设备热成像检测的准确率达 92%,与专业人工巡检水平相当。
工业场景的适应性测试揭示了商业化应用的潜力。在模拟工厂场景中,机器人需要在狭窄通道(宽度 1.2 米)内转向、跨越传送带间隙(宽度 30cm)、在油污地面行走,这些任务对步态控制精度要求极高。测试数据显示,智元机器人在狭窄通道的转向成功率达 98%,跨越间隙时的重心控制误差小于 5cm,油污地面行走的打滑率低于 2%,这些指标均达到工业级应用标准。某汽车制造企业的试用反馈显示,该机器人可替代 30% 的人工巡检工作量,单次巡检成本降低 40%。
服务场景的拓展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除工业领域外,智元机器人在养老陪护、物流配送等场景的测试也取得进展。在养老场景中,其搭载的情感识别系统可通过语音语调与面部表情判断老人情绪状态,响应准确率达 85%;在物流场景中,配合机械臂的抓取精度达 1mm,可完成 5kg 以内货物的自主装卸。这些多场景适应能力使机器人摆脱了单一功能定位,形成 “一专多能” 的商业化优势。
行业竞争格局:从 “技术炫技” 到 “实用导向” 的转型
智元机器人的突破反映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竞争焦点正在发生转移。此前,行业竞争更多集中在运动灵活性、人形仿真度等显性指标上,如某国际品牌机器人能完成后空翻动作,但持续工作时间仅 2 小时,难以实际应用。而智元机器人将竞争维度拓展至 “持续作业能力”“场景适应性” 等实用指标,这种转变可能推动行业从 “技术炫技” 向 “解决实际问题” 转型,加速商业化进程。
国内外企业的技术路线分化日益明显。以波士顿动力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仍侧重高动态运动能力,其最新机型的跑跳速度达 4.5km/h,但成本高达 20 万美元,且维护复杂;而中国企业如智元、优必选等则聚焦低成本、高可靠性路线,智元机器人的量产成本控制在 15 万元以内,较国际同类产品降低 60%,这种成本优势使其在工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预测显示,中国企业在 10-20 万元价格区间的市场份额可能达到 70%。
产业链协同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支撑。智元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中,75% 实现国产化,其中与某高校联合研发的力矩传感器精度达 0.1N・m,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 1/3;与电池企业合作开发的固态电池,较采购通用型号能量密度提升 25%。这种 “产学研用” 协同模式缩短了技术迭代周期,从实验室原型到量产产品的转化时间控制在 18 个月以内,较行业平均的 30 个月大幅提升。
商业化挑战与未来演进:从 “可行” 到 “可持续”
尽管取得重要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成本控制是规模化应用的首要障碍,智元机器人 15 万元的成本虽已大幅降低,但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 5-8 万元的价格仍有差距,要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成本需进一步降至 5 万元以内,这需要在材料、工艺、量产规模上持续突破。预计到 2028 年,随着固态电池成本下降 30%、关节模组量产规模扩大,人形机器人的成本有望降至 8 万元。
可靠性与维护成本是另一大挑战。工业场景要求设备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达到 1000 小时以上,而智元机器人当前的 MTBF 为 300 小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机器人的维护需要专业知识,当前单次维护成本约 2000 元,若能通过远程诊断系统将故障定位准确率提升至 90%,维护成本可降低 50%。某试点企业反馈,机器人的维护便捷性是决定是否大规模采购的关键因素之一。
应用场景的精细化开发将决定市场渗透速度。不同行业对机器人的功能需求差异显著,如汽车工厂需要高精度抓取能力,仓储物流需要自主导航与负重能力,养老服务需要情感交互能力。智元机器人计划采用 “通用平台 + 行业定制模块” 的模式,在核心底盘基础上,针对不同行业开发专用末端执行器与软件包,这种模块化设计可使行业定制成本降低 40%,加速市场拓展。
未来技术演进将呈现三大方向。一是人机交互的自然化,通过语音、手势、表情的多模态交互,使机器人的操作复杂度降低 50%,适应普通用户需求;二是群体协同能力的提升,多台机器人通过边缘计算网络实现任务分配与数据共享,在仓储场景中可使作业效率提升 3 倍;三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通过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可在 30 小时内自主掌握新场景的行走模式,无需人工编程,这种自适应能力将大幅降低应用门槛。
智元机器人完成 24 小时行走测试,不仅是一项技术里程碑,更标志着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 “实用化验证” 的新阶段。其强调的 “真实场景持续作业” 理念,为行业商业化指明了方向 —— 技术突破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跨越。对于希望在机器人产业浪潮中把握机遇的企业,智能制造产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高级研修班 将提供技术趋势研判、产业链资源整合、商业化路径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助力企业在这一新兴领域实现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