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章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来,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包容性持续增强。2025年5月,联交所进一步推出"科企专线",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并豁免部分财务披露要求。这一政策调整直接催生了年内36家企业递表港交所的盛况,其中翰思艾泰、维立志博等5家企业为递表失效后二次冲击。
制度红利催生分化格局。头部企业呈现"巨无霸"特征:恒瑞医药二次上市募资98.9亿港元,映恩生物、维立志博分别以16.4亿、12.9亿港元紧随其后;而11家企业募资不足10亿港元,形成"头部巨额融资+尾部小额融资"的哑铃型结构。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指出:"这种分化将导致长期融资成本差异,强者恒强趋势加剧。"
二级市场表现印证着资本偏好转变。恒生生物科技ETF年内涨幅达67.16%,而个股表现呈现显著分化:已商业化企业如银诺医药,凭借首款国产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商业化,市值稳步攀升;而翰思艾泰等早期研发企业,虽手握PD-1/SIRPα双抗等前沿管线,仍面临估值波动。
资本市场的理性回归,实质是对创新质量的重新定价。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港股上市药企中,拥有III期临床管线的企业平均市盈率较仅处于I期的高出2.3倍,验证了市场对研发确定性的溢价。
中国创新药正经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历史性跨越。2025年上半年,行业达成50笔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484.48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26%。三生制药与辉瑞的PD-1/VEGF双抗交易以60.5亿美元刷新纪录,恒瑞医药与GSK的12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协议,更标志着中国药企从技术跟随到源头创新的质变。
交易结构呈现三大特征:
靶点多元化:ADC药物占比超34%,GLP-1类代谢药物交易额达44.7亿美元,TCE双抗在自免领域崭露头角;
模式创新化:NewCo模式兴起,和铂医药通过Windward Bio AG项目获得9.7亿美元对价及25.79%股权;
地域全球化:美国市场占比42.5%,欧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加速布局。
头部企业已形成"中美双核、全球联动"的研发网络。恒瑞医药在连云港、上海、美国建立三大研发中心,2025年新增3个海外临床试验中心;百济神州在全球45个国家开展140项试验,泽布替尼海外销售额占比达73%。这种布局不仅缩短了临床开发周期,更构建起抵御地缘风险的屏障。
政策东风为出海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医保局《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建立"1+3+n"支付体系,将创新药纳入商业健康保险目录;RCEP框架下,东南亚90%医药产品关税归零,为中国药企开拓泰国、印尼等市场创造机遇。
银诺医药的案例颇具启示意义。其依苏帕格鲁肽α虽为国内首款长效GLP-1药物,但2025年一季度仍亏损7536万元。这折射出行业共性挑战: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转化率不足15%。反观百济神州,泽布替尼通过头对头试验证明优效性,2024年全球销售额突破188亿元,验证了"临床价值驱动商业价值"的铁律。
国家药监局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配合"1+3+n"支付体系构建,形成研发-审批-支付的闭环。这种制度设计正在产生实效:2025年A股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禾元生物、北芯生命等5家企业过会,其共同特征是拥有突破性技术且商业化路径清晰。
站在产业转折点,中国药企面临双重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港股18A章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构成"双轨制"融资通道,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另一方面,地缘政治风险、研发同质化等问题仍待破解。
平安证券研报预测,2025-2030年将是中国创新药"黄金出海期"。企业需在三个维度构建竞争力:
技术维度:在ADC、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合规维度:建立符合FDA、EMA标准的质量体系;
文化维度: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梯队。
关联课程推荐:
为帮助企业把握资本市场改革机遇,系统掌握全球化布局策略,推荐参加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点击了解详情)。课程涵盖港股18A章解读、跨境并购实务、创新药估值建模等核心模块,由港交所前高管、顶级投行保荐人联袂授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