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来,中国药企赴港上市的节奏显著加快。据港交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8 月中旬,已有 12 家内地医药企业通过港交所聆讯,其中 8 家完成挂牌上市,合计募资超 280 亿港元,这一数量与募资规模已超过 2024 年全年水平。与此同时,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行业龙头通过 license-out(对外授权)、海外建厂、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等方式加速出海,在欧美等主流市场的存在感持续提升。这场 “上市潮” 与 “出海热” 的叠加,折射出中国医药企业在创新转型与全球化布局中的战略选择,而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资本枢纽,正成为药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跳板。
一、赴港上市潮:融资需求与国际化布局的双重驱动
药企密集奔赴港股,本质上是对自身发展阶段与市场环境的精准适配。从行业背景看,国内医药行业正处于从 “仿制药为主” 向 “创新药引领” 的转型期,研发投入持续高企。2024 年,国内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合计超 1800 亿元,同比增长 22%,但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长、风险高,需要大量资本支撑。港交所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不仅能为药企提供充足的融资渠道,其市场化的估值体系更能反映创新药企业的长期价值。
具体来看,赴港上市的药企呈现出明显的 “创新导向” 特征。在 2025 年已上市的 8 家企业中,有 6 家专注于创新药研发,涵盖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小分子靶向药等前沿领域。其中,专注于 ADC(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的 “科伦博泰” 募资 56 亿港元,用于全球多中心 III 期临床试验;基因治疗企业 “信念医药” 募资 42 亿港元,重点推进血友病等罕见病药物的海外临床。这些企业选择港股,正是看中了国际投资者对创新药赛道的认知度与包容度 —— 港股创新药企的平均市盈率约为 45 倍,高于 A 股同类型企业的 32 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融资效率。
此外,港股上市为药企国际化布局提供了 “通行证”。港交所允许企业采用 “双重主要上市” 或 “二次上市” 模式,便于其在后续阶段进入美股等其他国际资本市场。同时,香港的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上市文件的披露要求符合欧美监管标准,有助于药企在海外开展合作与并购。例如,2025 年 7 月上市的 “康方生物”,在港股挂牌后仅一个月,就与美国默克公司达成一项价值 12 亿美元的 license-out 协议,其港股上市时的投资者结构(国际机构持股占比 45%)为此次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二、龙头出海:从 “产品出口” 到 “生态布局” 的升级
在资本助力下,中国医药龙头企业的出海策略正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向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升级。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药明康德等企业通过多层次布局,在全球医药市场的话语权持续提升。
(一)license-out:创新成果的全球化变现
对外授权已成为药企出海的重要方式。2025 年上半年,国内药企达成 license-out 交易 38 起,总金额达 2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5%。其中,百济神州的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向欧洲市场授权,获得首付款 12 亿美元及潜在里程碑付款 98 亿美元,创国内单药授权金额新高;恒瑞医药的 PD-1 抑制剂与韩国三星 Bioepis 合作,覆盖东南亚市场,交易总额达 25 亿美元。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药企可借助国际巨头的销售网络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同时规避文化差异与监管壁垒。更重要的是,license-out 带来的现金流能反哺国内研发 —— 某券商测算显示,每 10 亿美元的授权收入可支撑 2-3 个一类新药的完整研发周期。目前,国内药企的授权产品已从生物药拓展至小分子创新药、疫苗等领域,适应症覆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大病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二)海外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为贴近市场并降低成本,龙头药企加速在海外布局生产基地。药明康德在爱尔兰投资 12 亿欧元建设生物药生产基地,预计 2026 年投产,主要服务欧洲客户;华海药业在美国新泽西州的制剂工厂通过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年产能达 50 亿片,成为其抗高血压药物在美国市场的供应中枢。
海外产能布局不仅能缩短产品上市周期,还能应对地缘政治风险。2025 年上半年,美国 FDA 加强了对进口原料药的监管,国内多家药企因供应链问题面临进口延迟,而提前在北美、欧洲布局产能的企业则未受影响。这种 “本土化生产 + 全球采购” 的供应链模式,正成为药企出海的重要竞争力。
(三)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
通过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药企的创新药可同时满足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市要求,实现 “一次研发、全球获批”。2025 年,国内有 28 个创新药开展国际多中心 III 期临床试验,较 2024 年增长 40%,其中 15 个项目由中国企业主导,涉及肿瘤、心血管等领域。
君实生物的 PD-1 抑制剂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针对食管癌的 III 期临床试验,纳入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的 1200 名患者,其研究结果同时满足中国 NMPA、美国 FDA 和欧洲 EMA 的上市要求,为该药在全球主要市场同步获批奠定了基础。这种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的国际化路径,使中国创新药的认可度显著提升 —— 目前,已有 12 个中国原研新药通过 FDA 的突破性疗法认定,较 2022 年增长 100%。
三、挑战与应对:国际化进程中的 “暗礁” 与破局
尽管出海前景广阔,中国药企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监管层面,欧美市场的审批标准日趋严格,FDA 对新药的临床数据要求不断提高,2025 年上半年,有 3 个中国创新药因临床试验设计问题被 FDA 驳回上市申请。在市场竞争方面,国际巨头凭借品牌优势和渠道壁垒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药企的产品在欧美市场的市占率仍不足 5%,且面临专利诉讼风险 ——2025 年,某国内药企的一款仿制药在美国遭遇原研企业专利诉讼,导致上市时间延迟 18 个月。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药企在三个层面突破:一是强化研发质量,与国际 CRO(合同研究组织)合作,提升临床试验的规范性与数据可信度;二是构建专利布局,在产品研发初期就进行全球专利申请,形成专利护城河,百济神州为泽布替尼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了 130 项专利,有效抵御了专利挑战;三是本土化营销,通过并购海外中小型药企或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建立贴近市场的销售团队,恒瑞医药收购德国一家肿瘤药企,将其销售网络纳入麾下,使产品在欧洲的市场渗透率提升 20 个百分点。
四、资本与产业的协同:港股市场的枢纽价值
香港资本市场在药企出海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除了融资功能外,港股的投资者结构(国际机构投资者占比约 60%)有助于药企提升国际知名度,其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倒逼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海外合作与并购奠定基础。
更重要的是,港股与 A 股的互联互通机制(如港股通)使药企能同时对接境内外资本。2025 年上半年,通过港股通流入医药股的资金达 120 亿港元,其中创新药企和 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企业最受青睐。这种 “双市场” 融资渠道,为药企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灵活的资本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创新药研发实力的提升与国际化布局的深化,中国药企赴港上市与出海掘金的趋势将持续强化。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利用资本工具实现高效融资,如何通过合规操作突破国际壁垒,将是药企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若想系统掌握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的实战策略,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实务研修班将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案例解析,助力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把握机遇。课程详情请点击: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3.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