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成都天府新区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国内首个聚焦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正式落户成都。该中心规划占地面积1200亩,总投资超80亿元,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后将形成"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商业孵化-资本对接"的完整闭环。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政策试点向系统化推进的转折,更预示着万亿级产业生态的培育进入快车道。
成都作为西部经济中心,2024年GDP突破2.3万亿元,航空产业规模达3200亿元,具备承载低空经济创新的双重优势。天府新区集聚了中科院成都分院、电子科大等37所科研机构,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更关键的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构成的"双枢纽"格局,为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在无人机领域,成都已形成"整机制造-核心部件-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纵横股份、中航无人机等龙头企业占据国内60%以上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其产品在测绘、安防等领域广泛应用。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赛道,吉利沃飞长空研发的AE200已完成首轮适航审定,预计2026年投入商业运营。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为创新中心的技术转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四川省将低空经济列为"15+3"重点培育产业,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对创新中心给予连续5年、每年2亿元的专项补贴。成都更是在全国率先开放800米以下空域,建立"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将飞行计划审批时限压缩至24小时。这种制度创新,为低空经济创新活动扫除了关键障碍。
创新中心构建了"一核三基地"的空间布局:
核心技术攻关区:聚焦飞行控制、能源动力、智能感知等"卡脖子"技术,联合清华、北航等高校设立12个联合实验室
场景验证基地:建设占地500亩的模拟城市空中交通(UAM)测试场,包含高楼起降、复杂气象等12类测试场景
商业孵化中心:配备共享制造车间、适航认证服务站等设施,为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驻"式服务
资本对接平台:设立50亿元规模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联合深创投、IDG等机构建立项目遴选与投资机制
根据《创新中心技术路线图》,2025-2027年将重点攻关:
混合动力系统:开发航程1000公里、载重500公斤的氢电混合动力平台
空域智能管理系统:构建基于5G-A和AI的动态空域分配算法,提升空域利用率300%
适航标准体系:制定eVTOL、物流无人机等新型航空器的适航认证规范
目前已确定首批15个重点孵化项目:
医疗应急网络:构建覆盖川渝地区的30分钟急救物资空中走廊
跨境物流通道:开通成都-昆明-仰光的无人机货运航线,降低跨境运输成本40%
智慧城市管理:利用无人机群进行城市三维建模和违法建筑实时监测
创新中心正在推动低空经济从单一设备制造向"硬件+软件+服务"转型。以纵横股份为例,其开发的"大鹏云"平台已接入全国2000余架无人机,提供飞行数据管理、任务调度等增值服务,软件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8%提升至2024年的27%。这种模式创新,正在重塑产业价值分配格局。
2025年一季度,低空经济领域融资额达127亿元,其中成都企业占比35%。创新中心设立的产业基金已储备项目42个,包括eVTOL整机制造、空域管理软件等高潜力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沪深交易所正在研究设立低空经济专题板块,为优质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这种资本与产业的深度互动,将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针对行业人才缺口,创新中心联合电子科大开设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学"微专业,涵盖飞行器设计、空域管理、适航认证等12门课程。同时建立"双导师制"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教授共同指导,预计每年培养500名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供给模式的创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成都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的建设实践,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可复制的发展范式。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点击了解课程详情)提出的"政策-技术-资本-场景"四维分析框架,恰好契合当前产业转型需求:
政策解码能力:深度解析国家空域改革、适航管理、数据安全等核心政策,构建合规运营体系
技术商业化路径:运用"技术成熟度评估-场景匹配度分析-商业模式验证"工具包,系统化设计创新路径
资本运作策略:结合行业估值逻辑和资本退出机制,设计适合低空经济企业的融资方案和并购路径
生态构建方法:学习成都"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的生态培育模式,掌握产业资源整合技巧
该课程汇聚民航局政策专家、顺丰无人机高管、红杉资本合伙人等30余位实战导师,通过8个产业园区实地调研和12个商业案例拆解,帮助学员建立从战略规划到执行落地的完整能力体系。对于希望把握低空经济风口的从业者而言,这种系统化的认知升级,将是穿越产业周期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