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国内首个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在成都天府新区正式揭牌,这一标志性事件被视作低空经济从政策试点迈向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节点。该中心由四川省政府联合民航局、工信部共同打造,首期投入超 50 亿元,规划建设无人机适航认证实验室、低空通信网络枢纽、产业孵化基地等核心板块,预计将吸引超 200 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入驻,形成年产值 300 亿元的产业集群。作为继深圳、安徽之后第三个国家级低空经济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凭借创新中心的落地,正在重塑全国低空经济的区域竞争格局。
一、创新中心的定位与核心功能布局
成都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的设立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区域产业基础与战略规划的必然选择。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已形成涵盖无人机研发制造、航空电子、空管系统的产业雏形,2024 年低空经济相关产值达 180 亿元,聚集了四川腾盾科技、中电科航空电子等本土企业,以及顺丰、京东物流等企业的区域无人机运营中心。创新中心的落地,旨在通过 “政产学研用” 协同机制,破解低空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难题。
其核心功能呈现三大聚焦:一是技术标准与适航认证。中心联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建立国内首个无人机适航认证实验室,覆盖从 10 公斤以下微型无人机到 2 吨级货运无人机的全品类检测能力,填补了国内低空装备缺乏统一认证体系的空白。目前,实验室已完成腾盾科技 “双尾蝎” 大型无人机的适航测试,为其商业化运营扫清了关键障碍。
二是低空通信与空域管理。中心主导建设的 “天府低空通信网络”,采用 5G-A 与卫星通信融合技术,实现对成都平原 5.3 万平方公里空域的无缝覆盖,无人机可在该网络内实现厘米级定位与实时数据传输。这一网络与浙江 “空天地一体化” 平台形成技术互补,前者侧重复杂地形(平原与丘陵过渡带)的通信稳定性,后者强调整体空域调度效率。
三是产业孵化与场景试验。中心规划 10 万平方米孵化空间,重点培育无人机物流、空中游览、应急救援等细分领域企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全流程支持。目前,已孵化出专注于城市空中物流的 “蜀道飞运”、深耕低空旅游的 “天府通航” 等 15 家创新企业,其中 3 家已获得亿元级融资。
二、区域竞争中的差异化路径:成都的 “生态协同” 策略
在全国低空经济 “百城竞逐” 的格局中,成都天府新区创新中心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与深圳侧重 “硬件制造 + 应用场景”、安徽聚焦 “通航产业 + 军民融合” 不同,成都将核心竞争力建立在 “生态协同” 之上,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与跨领域资源,形成独特的产业凝聚力。
这种协同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 “航空与电子信息” 的产业跨界。成都将其电子信息产业优势(2024 年营收超 1.2 万亿元)注入低空经济,推动华为成都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与无人机企业合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空通信芯片,使无人机通信延迟从 50 毫秒降至 10 毫秒,成本降低 40%。
二是 “物流与低空运输” 的场景联动。依托成都作为西部物流枢纽的地位,创新中心联合成都国际铁路港,试点 “无人机 + 铁路” 联运模式 —— 无人机从周边城市将货物运送至铁路港,再通过中欧班列发往欧洲,使四川农副产品的跨境运输时效缩短 2 天,物流成本下降 15%。这种模式较顺丰在新疆的 “无人机货运走廊” 更具网络效应,后者侧重点对点运输,前者则融入全球物流体系。
三是 “政策与市场” 的双向驱动。四川省出台的 “低空经济 20 条”,不仅包含常规的资金补贴(最高 2000 万元),更创新推出 “空域使用券”“适航测试券” 等政策工具,企业可凭券免费使用中心的空域资源与检测设备,降低初期投入门槛。这种 “政策工具包” 较深圳 “低空经济十条” 的补贴方式更灵活,能精准匹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成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同比增长 80%,增速超过深圳(65%)与合肥(58%);无人机物流订单量达 180 万单,虽低于深圳(300 万单),但增长潜力更大 —— 其覆盖的川西高原与攀西地区,是全国无人机物流渗透率最低的区域之一,市场空白待填补。
三、对行业的影响:从 “单点突破” 到 “系统创新” 的转折点
成都天府新区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的运营,正在推动行业从 “单点突破” 向 “系统创新” 跃迁。这种影响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加速技术标准统一。中心联合国内 60 家企业与机构制定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测试规范》,已被纳入国标修订参考范围,其中关于 “复杂气象条件下设备可靠性测试” 的条款,填补了行业空白。这有助于改变当前各地区标准不一导致的 “无人机跨区运输难” 问题。
其二,降低产业创新成本。中心的共享实验室与通信网络,使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降低 60%。例如,初创企业 “蜀道飞运” 通过使用中心的测试设备,仅用 3 个月就完成了城市物流无人机的定型,较行业平均周期缩短一半。这种 “共享基础设施” 模式,正在成为中小微企业参与低空经济的重要门槛降低机制。
其三,拓展应用场景边界。中心主导的 “高原低空救援” 试验,验证了无人机在海拔 3000-5000 米地区的应急运输能力,解决了传统直升机在高海拔地区动力不足的问题。2025 年 7 月,该技术在川西高原救援中成功应用,将重伤员转运时间从 6 小时压缩至 1.5 小时,为无人机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范例。
四、挑战与展望:生态构建中的平衡之道
尽管开局良好,创新中心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跨区域协同机制待完善。成都的低空通信网络与周边省份的空域管理系统尚未完全互联,导致无人机跨省运输仍需多次审批,影响运营效率。二是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无人机所使用的高端电机、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 30%,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三是盈利模式待验证。中心的基础设施投入巨大,目前主要依赖政府补贴,如何通过空域服务、技术授权等方式实现可持续运营,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
未来,创新中心的发展将聚焦三个方向:深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推动川渝低空空域一体化管理;联合西部高校共建 “低空技术创新联盟”,突破核心部件国产化瓶颈;试点 “低空经济 + 乡村振兴” 模式,利用无人机为偏远地区提供医疗、农资配送服务,在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
成都天府新区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的设立,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进入 “生态化竞争” 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单纯的政策补贴或技术突破已难以形成持久优势,唯有构建 “技术 - 场景 - 生态” 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企业而言,把握区域产业生态的发展机遇,需要对政策导向、技术趋势与资本逻辑有深刻理解。若想系统布局低空经济赛道,低空经济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将提供从产业洞察到资本策略的全方位指导,助力企业在这一新兴领域抢占先机。课程详情请点击:https://www.bjs.org.cn/cc/16516/1228.html 。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