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产业加速迭代的浪潮中,机器人领域正成为各大企业角逐的新战场。作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凭借其在网络基础设施、算力服务和技术研发上的深厚积淀,正式提出争做全球最大机器人运营商的战略目标。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通信巨头向智能硬件运营领域的跨界延伸,更折射出机器人产业从实验室研发向规模化商业落地的关键转折。
战略布局:从通信服务商到机器人运营商的转型逻辑
中国移动的机器人战略并非偶然涉足,而是基于 “连接 + 算力 + 能力” 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的自然延伸。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 5G 网络、数据中心集群和云计算平台,这些基础设施为机器人的大规模部署提供了底层支撑。据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工作人员透露,机器人未来将成为继手机、电脑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其数量有望达到十亿台、百亿台量级,而通信运营商在设备连接、数据传输和远程管理上的优势,使其天然具备运营这类终端的基因。
从业务协同角度看,机器人运营与中国移动现有板块形成深度互补。智慧家庭业务可通过机器人拓展养老、教育等场景;工业互联网板块能借助工业机器人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而通信网络的优化需求,又将反向推动 5G-A、6G 技术在低时延、高可靠场景的突破。这种 “通信基础设施 - 机器人终端 - 行业应用” 的闭环生态,构成了中国移动区别于传统机器人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中国移动采取 “技术攻坚 + 场景试点 + 生态共建” 的三步走策略。2025 年 1 月成立的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作为战略执行的核心载体,已集中攻克 VLA 大模型推理框架等关键技术,并在养老、家庭服务等领域启动试点运营。这种 “技术驱动 + 场景验证” 的模式,使其在短短半年内就实现了从概念提出到产品落地的快速推进。
技术突破:VLA 大模型推理框架的行业颠覆性价值
具身智能技术的成熟度,直接决定机器人能否从实验室走进真实场景。中国移动在该领域的核心突破,在于首创了 VLA(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推理框架,填补了行业在机器人实时协同和自适应控制上的技术空白。
在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实体训练场,两台同款人形机器人的对比实验直观展现了该框架的优势:未搭载推理框架的机器人在执行抓取任务时出现明显机械臂抖动,任务完成效率仅为 65%;而搭载 VLA 框架的机器人动作流畅,成功率提升至 92%,且硬件损耗率降低 40%。技术管理经理赵永生解释,这一框架通过优化算法逻辑,实现了视觉识别、语言理解与动作生成的实时协同,解决了传统机器人 “看得懂却做不好” 的行业痛点。
为加速技术迭代,中国移动同步打造了 AI 生成式并行仿真系统 “灵霄”。该系统构建起业内首个规模最大的家庭厨房场景仿真训练场,支持上百台机器人同时进行百余种任务的并行训练。借助多模态大模型生成技术,单个 3D 资产的生成时间从原来的 3 天缩短至秒级,极大提升了数据积累效率。这种 “仿真训练 + 实体验证” 的双轮驱动模式,使机器人掌握一项新技能的周期从平均 3 个月压缩至 2 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已宣布将 VLA 模型推理框架向全行业开源。这一举措看似降低了技术壁垒,实则通过吸引开发者共建生态,进一步巩固其在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截至目前,已有超过 50 家机器人企业申请接入该框架,形成了 “技术输出 - 生态反哺 - 标准主导” 的良性循环。
场景落地:从养老陪伴到家庭服务的商业化探索
技术突破的最终价值,需要通过场景落地来验证。中国移动选择从养老和家庭服务领域切入,既规避了工业机器人的激烈竞争,又充分发挥了其在消费级市场的渠道优势。
在杭州某试点养老院,轮式陪伴机器人已开始提供日常服务。该机器人搭载的 “长期记忆” 功能,能记住老人的生活习惯和情感偏好,当用户说 “想念孙女” 时,会自动触发视频通话功能;其搭载的毫米波雷达还能监测老人摔倒等紧急情况,并联动社区医疗资源。据试点数据显示,这类机器人可使养老院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提升 30%,老人紧急事件响应时间缩短至 10 分钟以内。
四足机器狗的商业化进程同样加速推进。计划于 2025 年 9 月上市的家用机型,已具备药品配送、快递取件、儿童英语教学等功能。在盲人避障场景演示中,机器狗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障碍物,再以语音指令引导用户绕行,其避障准确率达到 98%,远超传统盲杖的 75%。这种 “辅助生活 + 情感陪伴” 的双重定位,使其在预售阶段就获得超过 10 万台的订单意向。
场景落地过程中,成本控制成为规模化的关键。中国移动通过供应链整合,将轮式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从初代产品的 1.2 万元降至量产版的 3800 元,四足机器狗价格控制在 8000 元以内,这一价格带已接近普通家庭的消费承受阈值。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工作人员透露,随着量产规模扩大,未来两年产品成本有望再降 40%,为全面普及奠定基础。
产业影响:重构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
中国移动的入局,正深刻改变机器人产业的生态格局。传统模式下,机器人企业往往面临 “重研发、轻运营” 的困境,而中国移动凭借其覆盖全国的 2800 余家营业厅、50 万个合作网点,构建起全球最庞大的机器人销售与服务网络。这种 “通信渠道 + 机器人终端” 的结合,使产品从出厂到安装调试的周期缩短至 48 小时,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7 天。
在生态合作方面,中国移动已与 120 余家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盟。上游联合芯片厂商开发专用处理器,中游与机器人制造商共享技术框架,下游携手养老机构、物业公司打造应用场景。这种全产业链协同模式,使其在短短半年内就完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试点的全流程闭环,而同类企业通常需要 18-24 个月。
对于行业而言,中国移动的战略不仅带来竞争压力,更推动着产业标准的升级。其提出的 “机器人运营服务等级” 体系,从响应速度、任务成功率、数据安全性等 12 个维度制定量化标准,已被纳入工信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南》的参考案例。这种 “运营标准输出” 能力,使其在产业话语权争夺中占据先机。
未来挑战与机遇:规模化路上的多重考验
尽管进展迅速,中国移动的机器人战略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VLA 大模型在复杂环境中的泛化能力有待提升,在光线昏暗或声音嘈杂的场景中,机器人任务成功率会下降至 60% 左右。成本控制方面,虽然已实现初步降价,但核心部件如高精度传感器仍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率仅为 35%,这在长期制约着利润空间。
市场竞争同样日趋激烈。国际巨头如亚马逊已推出家庭服务机器人 Astro,国内企业如小米、科沃斯也在加速布局。与这些对手相比,中国移动在硬件制造经验上存在短板,其首款轮式机器人的故障率为 8.7%,高于行业平均的 5.2%。
不过,机遇仍占据主导。据 IDC 预测,2028 年全球消费级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1.2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35%。而中国移动覆盖的 10 亿移动用户、2 亿家庭宽带用户,构成了天然的市场基础。随着 6G 技术的推进,机器人的远程控制精度将进一步提升,这为其拓展远程医疗、抢险救灾等高端场景创造了条件。
在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驱动向运营驱动转型的关键期,企业管理者需要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战略思维。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 聚焦复杂环境下的战略执行能力培养,通过案例解析和实战模拟,帮助管理者打通从战略规划到场景落地的全流程闭环,这对于把握机器人产业的爆发机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