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抢顶尖人才年薪30万起,普通岗位竞争激烈

人才的流动,向来是观察产业发展最为微观且有效的窗口之一。当下,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启 2026 届校园招聘,无一例外都加大了对人工智能(AI)相关岗位的招募力度,一场针对 2026 届毕业生的 AI 人才争夺战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经多方采访科技公司、求职者与招聘平台后发现,目前 AI 就业市场呈现出极为显著的 “冰火两重天” 景象,不同群体所感受到的 “温差” 巨大。从需求方视角来看,头部企业对人才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抢人” 战况趋于白热化,然而广大中小微企业却深陷 “招不到人” 的困境;从供给方层面而言,顶尖人才手中往往握着数个优质 offer,年薪 30 万元仅仅只是 “起步价”,但更多的普通求职者却深陷 “海投” 的茫茫苦海之中,感慨求职竞争的 “内卷” 程度之深。


在风云变幻、充满无限可能的 AI 产业浪潮里,处于金字塔塔尖位置的顶尖人才成为各方竞相追捧的 “香饽饽”。不过,在这看似烈火烹油般热闹非凡的景象背后,实则是位于金字塔塔底的广大普通求职者之间的激烈 “厮杀”。相关数据显示,作为近年来热度居高不下的专业之一,我国目前已有多达 621 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但即便专业设置在快速扩张,却依然难以掩盖人才结构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


2026 届校招启幕,AI 人才成企业竞逐焦点

“今年 7 月 8 日,百度就正式启动了 2026 届校园招聘,面向全球 2026 届毕业生,预计发出超 4000 份 offer,其中 AI 岗位占比超 90%。” 百度企业社会责任部负责人卢健指出。此次百度校招职位数量较去年增加 35%,AI 算法等方向职位数量涨幅最为突出,其中需求较为集中的岗位包括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 / 数据挖掘 / 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Java 研发工程师等。百度在校园招聘上的率先 “抢跑”,深刻折射出其对 AI 人才的极度渴慕。


进入 8 月之后,多家互联网大厂也相继正式开启 2026 届校园招聘。8 月 4 日,字节跳动启动 2026 届校园招聘,面向 2026 年应届毕业生开放超 5000 个岗位机会,研发类岗位招聘数量同比增长 23%,其中算法、前端、客户端增幅最大;8 月 5 日,阿里巴巴正式启动秋季 2026 届校园招聘,计划发出 7000 多个 offer,AI 相关岗位占比超六成;8 月 6 日,腾讯也开启了新一年度的校园招聘,将招聘重点聚焦于 AI 领域,大幅提升 “AI+” 领域的校招规模。


在当下日渐激烈的 AI 竞争赛道中,AI 人才无疑是互联网大厂的核心砝码与关键护城河,因此 AI 人才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校招中的 “兵家必争之地”。与此同时,随着 AI 在各行各业加速渗透应用,广大中小微企业对 AI 人才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这些企业却常常面临无人可招的困局。


有公司此次面向应届生和实习生发布了软硬件工程师、产品设计师等岗位,然而应聘者却都未能达到公司期望。“或许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会优先将大厂作为求职选择,目前收到的简历里,还未出现 985 或 211 高校以及研究生学历的,大多数是普通本科毕业生。” 有着同样苦恼的,还有深圳市省油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张小姐。“我们的 AI 岗位从今年开始增多,能招到有经验的人才数量有限,主要还是面向应届毕业生,并且更倾向于招聘研究生学历的人才。” 张小姐表示,招聘进展并不顺利,符合公司条件的候选人少之又少。


牛客是计算机领域应届生经常使用的一个校招平台,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活跃的交流求职社区。借助于 AI 技术,过去一年,牛客 AI 面试已服务超过 150 家头部企业,覆盖互联网、制造、金融、快消、零售、医疗等 20 多个核心行业。牛客创始人兼 CEO 叶向宇在与众多企业的交流中,观察到当前 AI 就业市场呈现出鲜明的 “金字塔” 结构。他指出,“塔尖” 的高精尖人才 “一将难求”,招聘难度极大;而 “塔底” 的中低端岗位虽然容量庞大,但竞争异常激烈。这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正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挑战。


500 万人才缺口背后是供需结构性矛盾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5 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AI 技术新发职位的整体增长率为 36.82%。即便如此,当前国内 AI 人才缺口已突破 500 万,AI 技术人才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的状态。


不过,庞大的人才缺口并不意味着相关专业的求职者都能顺利找到理想工作。千和(化名)是国防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一名研二学生,他提到,“今年大模型方向热度极高,应聘者众多,竞争十分激烈”,他目前也在积极求职,预期年薪为 40 万元至 60 万元。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具身智能方向的研究生项志远也表示,目前 AI 领域的求职者往往手握很多顶级会议论文,“竞争一直都很‘卷’”。项志远对岗位薪资的期待相对务实,预期年薪为 30 万元至 50 万元。


千和与项志远对薪资的保守期待,却已是许多普通求职者难以企及的 “天花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的小尤在求职路上颇为无奈:“收到算法工程师助理 offer,月薪 6000 元。AI 行业价值高,但用人要求也高,我目前还达不到相应标准。”


作为一项前沿的新兴技术,人工智能行业对求职者的学历背景、专业素质、实践经历都有着更高要求。《牛客 2025 年春季校园招聘白皮书》数据显示,49.9% 的企业明确提升了对 985/211 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另有 26.2% 的企业更倾向于硕士及以上学历,许多 AI 岗位已将 “硕博学历” 设为硬性标准,这就导致仅具本科学历且院校背景较弱的学生,往往在简历初筛阶段就被淘汰。


叶向宇表示,从牛客平台数据及企业招聘动向来看,当前科技公司对 AI 人才的评价体系正在经历显著转型,呈现出三大核心趋势:一是 “实战优先” 取代单纯算法能力比拼,愈发注重候选人参与过的真实产业级项目经验,尤其是能体现技术落地能力的商业化案例;二是跨领域知识融合成为硬性门槛,随着 AI 向垂直行业渗透,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三是动态学习能力纳入核心竞争力评估,面对大模型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多家企业通过多轮面试、管培生轮岗制等方式筛选具备快速学习新技术架构能力的人才。


但对于广大院校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他们普遍面临前沿技术接触机会少、实验设备有限、师资团队缺乏产业经验等问题,而且缺乏参与高质量科研项目、竞赛或企业级实战的机会。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当前 AI 就业市场存在大量普通求职者扎堆竞争有限的中低端岗位,而顶端岗位长期面临招人难的困境。


弥合 “产学脱节” 是关键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 621 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近年来,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成为一股潮流,呈现出 “遍地开花” 的局面。然而,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高校大范围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反映了旺盛的产业需求。但部分院校硬件资源、师资力量不足,存在盲目发展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高校在设置相关专业时,应合理规划布局,依据自身定位、优势与区域需求进行设置。此外,不仅要 “开好” 专业,更要 “办好” 专业,要通过投入先进实验器材、引进培养高水平师资、建立质量评估机制等途径,提升人工智能专业教育水平。


根据百度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的《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中国人口就业趋势研究》报告,当前我国 AI 人才呈现出 “用工荒” 与 “求职难” 并存的格局。“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人岗错配严重。当前不少高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更新滞后,难以跟上 AI 技术迭代节奏,也缺乏项目实践和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 卢健表示,此外,AI 人才培养多聚焦于一线城市,而产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早已向更广泛区域和更多领域渗透。这种供需结构错位,不仅拉大了人才缺口,也制约了 AI 技术的规模化落地。


在当前 AI 校招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下,企业、高校以及求职者都需要积极做出调整与改变,以应对这一复杂的市场环境。对于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的企业管理者而言,了解市场动态、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以及营销策略至关重要。推荐关注我们的 **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该课程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指导与策略,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