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校招冰火两重天:人才市场的结构分化与产业驱动

    进入 8 月,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启 2026 届校园招聘,且均将 AI 相关岗位作为招聘重点。百度于 7 月 8 日率先启动校招,面向全球 2026 届毕业生预计发出超 4000 份 offer,其中 AI 岗位占比超 90%,AI 算法等方向职位数量涨幅尤为显著,大模型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 / 数据挖掘 / 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师、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等岗位需求旺盛。紧随其后,字节跳动在 8 月 4 日启动校招,开放超 5000 个岗位机会,研发类岗位招聘数量同比增长 23%,算法岗位增幅突出;8 月 5 日,阿里巴巴启动秋季校招,计划发出 7000 多个 offer,AI 相关岗位占比超六成;8 月 6 日,腾讯也开启新一年度校招,大幅提升 “AI+” 领域的校招规模。

在这场激烈的 AI 竞速赛中,AI 人才已成为互联网大厂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砝码。以百度为例,其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离不开顶尖 AI 人才的持续投入。据相关数据显示,百度核心 AI 研发团队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占比达 35%,近三年从海外顶尖高校引入的人才超过 200 人。这些高端人才不仅推动了百度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技术突破,更在智能驾驶、智能云等业务板块实现了技术落地与创新,为公司创造了显著的商业价值。

为了吸引顶尖人才,大厂们不仅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还配套了完善的职业发展体系与研发环境。应届博士入职某大厂 AI 研究院,年薪可达 80-100 万元,另有高额项目奖金与股权期权激励。同时,大厂内部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如字节跳动的 “青训营”、腾讯的 “技术大咖导师制” 等,为年轻人才提供与行业顶尖专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加速其成长。在研发环境方面,大厂投入巨资建设先进的算力平台与实验室,为 AI 人才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以满足其在模型训练、算法优化等方面的需求。

中小微企业:AI 人才招聘的困境

与大厂的 “抢人” 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在 AI 人才招聘中面临着重重困难。许多中小微企业虽然意识到 AI 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且对 AI 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却屡屡受挫。

深圳市省油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张小姐表示,公司面向应届生和实习生发布了软硬件工程师、产品设计师等 AI 相关岗位,但应聘者大多不符合公司期望。“优秀毕业生优先考虑大厂,收到的简历中,985、211 高校及研究生学历的较少,多数为普通本科毕业生。” 该公司 AI 岗位自今年开始增多,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且期望招聘研究生学历人才,然而招聘进展并不顺利,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稀缺。

中小微企业在 AI 人才招聘中处于劣势,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薪资待遇方面,中小微企业受资金实力限制,难以与大厂竞争。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报告,2025 年上半年,AI 技术新发职位的整体增长率为 36.82%,但人才缺口已突破 500 万,在这种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大厂凭借雄厚财力大幅抬高了 AI 人才的薪资门槛,使得中小微企业望尘莫及。其次,品牌影响力与职业发展机会也是关键因素。大厂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与资源优势,为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丰富的项目经验积累机会,而中小微企业由于业务规模与技术实力相对较弱,难以提供类似的职业发展路径,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此外,招聘渠道与资源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大厂通过与顶尖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举办全球算法竞赛等方式,能够提前锁定优质人才;而中小微企业在招聘渠道上相对单一,主要依赖招聘网站与校园招聘,获取人才信息的范围有限。

求职者:顶尖与普通群体的巨大落差

对于 AI 相关专业的求职者而言,校招市场的 “温差” 同样明显。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顶尖人才,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项目经验与顶尖的学术成果,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千和,国防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研二学生,坦言 “今年大模型方向竞争激烈”,他目前积极求职,预期年薪 40-60 万元。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具身智能方向的研究生项志远也表示,AI 领域求职者往往手握顶级会议论文,竞争十分 “内卷”,他对岗位薪资的预期为 30-50 万元。这些顶尖人才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快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因此在就业市场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更多普通求职者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的小尤,求职过程中略显无奈:“收到算法工程师助理 offer,月薪 6000 元。AI 行业价值高,但用人要求也高,我现在还够不上。” 作为一项前沿新兴技术,人工智能行业对求职者的学历背景、专业素质、实践经历要求极高。《牛客 2025 年春季校园招聘白皮书》数据显示,49.9% 的企业明确提升了对 985/211 院校毕业生的需求,26.2% 的企业更倾向硕士及以上学历,许多 AI 岗位已将 “硕博学历” 设为硬性标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由于在前沿技术接触机会、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参与高质量科研项目、竞赛或企业级实战的机会,在简历初筛阶段就往往被淘汰,只能在有限的中低端岗位中激烈竞争。

从牛客平台数据及企业招聘动向来看,当前科技公司对 AI 人才的评价体系正经历显著转型。一是 “实战优先” 取代单纯算法能力比拼,企业愈发注重候选人参与过的真实产业级项目经验,尤其是能体现技术落地能力的商业化案例;二是跨领域知识融合成为硬性门槛,随着 AI 向垂直行业渗透,企业对既懂 AI 技术又熟悉特定行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三是动态学习能力纳入核心竞争力评估,面对大模型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企业通过多轮面试、管培生轮岗制等方式筛选具备快速学习新技术架构能力的人才。这种评价体系的转变,进一步加剧了普通求职者的求职难度。

人才结构矛盾与解决路径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 621 所普通高校成功备案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扩张速度不可谓不快。然而,这依然难掩 AI 人才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一方面,高端、复合型 AI 人才极度短缺,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普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由于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在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高校在设置人工智能专业时,部分存在盲目发展问题。一些院校硬件资源、师资力量不足,却仓促开设专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优势与区域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加大对先进实验器材的投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并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机制,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百度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的报告也指出,当前我国 AI 人才 “用工荒” 与 “求职难” 并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更新滞后,难以跟上 AI 技术迭代节奏,且缺乏项目实践和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同时,AI 人才培养区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而产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已向更广泛区域和领域渗透。

为弥合 “产学脱节” 的鸿沟,企业与高校应加强合作。企业可通过设立奖学金、共建实验室、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将产业需求与前沿技术及时传递给高校;高校则应根据企业反馈,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政府也应发挥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才向二三线城市及新兴产业园区流动,平衡区域人才分布;同时,加大对 AI 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AI 校招呈现出的 “冰火两重天” 景象,是产业发展、人才供需结构、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场人才竞争中,企业、高校与求职者都需积极应对,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招聘策略、提升自身竞争力等方式,适应市场变化。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如何在复杂的人才市场中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是企业在 AI 时代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若您希望系统学习人才战略制定、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提升企业在人才竞争中的能力,可关注首席营销官 (CMO) 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https://ss7.portal.vixue.tech/preview/441/16515/709)。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