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后 “生椰拿铁” 时代的增长困境与破局探寻
在竞争白热化的咖啡饮品赛道,瑞幸凭借 “生椰拿铁” 这一爆款单品,成功改写了市场格局。自 2021 年面市以来,生椰拿铁 4 年累计售出超 12 亿杯,仅 2024 年平均每天就卖出 200 多万杯,销售额轻松突破百亿,成为当之无愧的 “国民级爆品”。这款产品不仅为瑞幸带来了巨额营收,推动品牌从低谷强势反弹,还掀起行业 “椰风”,促使众多品牌纷纷入局椰子元素饮品的竞争。
生椰拿铁的成功,源于其开创性的 “咖啡 + 椰子” 风味组合,巧妙迎合了消费者对新颖口味、健康属性(椰子水低热量低糖且是天然补水电解质饮料)的追求。而瑞幸通过技术攻关,突破椰浆与咖啡融合的稳定性难题,为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同时,瑞幸积极布局供应链,与全球优质供应商合作,并远赴印尼 “包下” 邦盖群岛,作为生椰拿铁主要原料椰浆的专属优质原产地,未来 5 年计划采购约 100 万吨椰子原料,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产业链品质把控,保障产品长期稳定供应与品质一致性,这一系列举措共同铸就了生椰拿铁的辉煌。
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竞争加剧,瑞幸正面临一系列挑战,亟需新的爆品驱动下一阶段增长。从宏观层面看,咖啡饮品市场已逐渐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过渡,市场饱和度不断提升。以星巴克为代表的传统咖啡巨头,凭借深厚品牌底蕴、成熟门店网络与高端定位,牢牢占据高端商务与社交场景;新兴咖啡品牌如 Manner、Seesaw 等,通过差异化竞争,或主打精品咖啡、或聚焦性价比,不断蚕食市场份额;此外,茶饮品牌跨界推出咖啡产品,便利店也凭借便捷性与亲民价格分食部分即饮咖啡市场,瑞幸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在消费者需求方面,当下消费者愈发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口味偏好变化迅速,对产品新鲜感的要求不断提高。瑞幸虽凭借生椰拿铁等爆款积累了大量忠实客户,但如何持续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味蕾,保持品牌吸引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若长期依赖单一爆款,一旦消费者对该产品热情消退,品牌业绩将受到严重冲击。
从瑞幸自身运营数据来看,也显露出增长瓶颈。2024 年下半年以来,瑞幸门店扩张速度有所放缓,新店增速不及预期,这意味着通过门店数量增长带动业绩提升的传统模式逐渐遭遇天花板。同时,伴随原材料价格波动(如椰子、咖啡豆价格受气候、供求关系影响较大)、人力成本上升、营销费用居高不下,瑞幸成本压力持续增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在此背景下,寻找下一个 “生椰拿铁”,成为瑞幸突破增长瓶颈、维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
那么,瑞幸应如何挖掘下一个爆品呢?其一,深度洞察消费趋势是核心。在健康饮食趋势下,功能性咖啡有望成为新热点,例如添加特定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益生菌等),满足消费者在提神醒脑同时补充营养、改善健康的需求;随着植物基饮食兴起,除了生椰拿铁中的椰浆,杏仁奶、燕麦奶、核桃奶等植物奶拿铁也有广阔市场空间,尤其契合乳糖不耐受人群与追求环保可持续消费群体的需求。
其二,强化研发创新投入。瑞幸可依托自身庞大的用户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精准捕捉消费者口味偏好与需求变化趋势,指导新品研发。同时,加大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引入前沿食品技术,探索新的原料组合与工艺,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例如,开发新的咖啡豆烘焙技术,创造独特风味;运用分子美食技术,打造具有新奇口感与视觉效果的咖啡饮品。
其三,拓宽产品线,实现品类多元化拓展。在咖啡饮品基础上,瑞幸可考虑涉足轻食、甜品等关联品类,打造一站式消费体验。一方面,通过咖啡与轻食、甜品的搭配销售,增加客单价与消费者到店频次;另一方面,轻食、甜品品类本身市场规模庞大,且消费场景丰富,有助于瑞幸进一步拓展消费群体,延伸品牌边界。
其四,借助营销创新,提升新品曝光度与传播力。瑞幸过往通过联名营销取得显著成效,如与茅台、猫和老鼠等知名 IP 联名,引发社交媒体广泛关注与消费者抢购热潮。未来,可继续挖掘具有话题性与影响力的 IP 进行深度联名,不仅局限于产品层面,还可在门店空间设计、品牌活动策划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强化品牌记忆点。此外,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产品种草、线上互动活动,激发消费者参与热情与购买欲望。
对于身处复杂商业环境、渴望实现持续增长与突破的企业而言,瑞幸的案例具有深刻借鉴意义。若想系统学习企业在产品创新、市场竞争、资本运作等方面的战略方法与实战技巧,
首席营销官(CMO)实务与增长战略高级研修班提供了专业学习路径。该课程聚焦企业发展核心议题,深入剖析成功案例与实战策略,助力企业家提升战略思维与决策能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实现突围 。
瑞幸在寻找下一个 “生椰拿铁” 的征程中,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凭借品牌积累、供应链优势与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若能精准把握消费趋势、持续创新,定能在咖啡饮品市场续写辉煌,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范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