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创投市场陷入募资规模同比下滑 32% 的谨慎氛围,杭州以一场穿越周期的资本布局打破沉寂。2025 年 11 月 18 日,首期规模 20 亿元、存续期长达 20 年的润苗基金正式落地,这只锚定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人才、投硬科技” 的专项基金,并非孤立的资本动作,而是杭州 “润苗计划” 五维培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标志着这座创新之城彻底告别 “移栽大树” 的短期思维,转向 “孕育种子” 的生态化培育逻辑。
在 “十四五” 收官与 “十五五” 启幕的关键节点,杭州以制度创新破解早期投资困局的意图清晰可见。《关于实施 “润苗计划” 陪伴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的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好苗子” 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 企业及科技领军企业纳入阶梯式成长矩阵,提出到 2027 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5 万家、“好苗子” 企业 3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 2 万家的明确目标,形成 “铺天盖地” 与 “顶天立地” 的科创生态格局。
杭州对科创 “种子” 与 “好苗子” 的界定建立在精准画像之上。所谓 “种子” 企业,特指成立不超过 5 年、职工总数 100 人以内、营业收入低于 2000 万元且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 3% 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好苗子” 企业则需满足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 10%、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 5%、融资额不超过 2000 万元或估值低于 2 亿元的核心指标,对颠覆性技术创新企业可适当放宽条件。
这样的标准设定并非凭空而来。截至 2024 年底,杭州已拥有 1.6 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 34677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厚实的产业基础为 “润苗计划” 提供了天然土壤。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从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筛选 6000 家 “种子” 企业,每年再从中遴选 1000 家 “好苗子” 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 “选苗育优、扶苗培土、蹲苗提能、壮苗促长、护苗陪跑” 五大行动,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流程陪伴。
作为 “壮苗促长” 行动的关键载体,润苗基金的设计充满制度创新。基金聚焦成立 5 年以内、人员规模 100 人以下或估值 1 亿元以内的早期项目,限定 A 轮之前进入并强调 “第一笔投资” 属性,单个项目投资额不超过 500 万元,出资比例不超过 20% 且不谋求第一大股东地位。这种 “不控盘、重陪伴” 的投资逻辑,搭配优先股、可转债等灵活工具,既保障了创始团队的主导权,也为企业早期发展注入确定性资金支持。
润苗基金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在于其长达 20 年的存续期设计。在国内政府引导基金普遍采用 “7+2” 年期限、10+2 年已属长线的行业背景下,这一安排将基金属性从短期 “政策性工具” 转变为长期 “城市型资本”,与硬科技 8 至 10 年的研发转化周期形成精准适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当前保险资金平均负债久期约 13 年,而润苗基金的期限设计更进一步,为穿越技术迭代周期提供了充足空间。
决策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同样关键。基金设立的七人投资决策委员会中,外部产业、技术、投资专家占四席,内部委员仅三席,这种 “专家主导” 的决策模式,有效规避了传统国资基金的 “内部决策惯性”,提升了项目判断的专业化水平。更具突破性的是考核机制的革新,基金明确 “不以单一项目盈亏作为评价依据”,为国资创投团队建立了清晰的激励与容错空间,破解了早期投资 “不敢投、不愿投” 的行业痛点。
在杭州的资本矩阵中,润苗基金并非孤军奋战。通过与科创基金、创新基金、并购基金构成 “3+N” 产业基金集群,杭州已构建起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完整 “股权走廊”。这种接力式投资模式,既保证了早期项目的资金供给,又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持续支持,类似深圳天使母基金 “投资早期项目超 1000 个、培育 200 余家潜在独角兽” 的培育路径,正在杭州逐步落地。
产业经济与企业史视角专家核心观点:润苗计划是产业周期迭代与城市战略适配的典范从杭州六小龙的集中崛起,到 DeepSeek 的全球出圈,这座城市的科创活力源于长期主义的产业培育逻辑。润苗基金的设立,本质是将城市发展战略与硬科技产业周期深度绑定,通过 20 年的耐心陪伴,破解科技成果转化 “最初一公里” 的资金断层。杭州市规划到 2030 年科技创新投入达 4000 亿元,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强度达 4.5%,这种持续加码的科创投入,正是产业结构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的核心支撑。南京图灵院的实践已证明,通过孵化基金 + 资源对接的模式,85 家孵化企业总估值可突破 270 亿元,这种 “培育式增长” 远比 “移栽式扩张” 更具可持续性。
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视角专家核心观点:国际对比下的资本流动性溢价创造与日本风险投资基金普遍 10 年存续期、BVI 孵化器基金 2-3 年试验期相比,润苗基金 20 年的期限设计创造了独特的资本耐心优势。在全球三分之一创投资金涌入 AI 领域、中国投入体量仅为美国五分之一的市场格局下,杭州以政府引导基金为支点,精准切入早期投资缺口,有望通过分散化布局获取长期资本流动性溢价。基金 “不控股权、适度让利” 的投资模式,借鉴了国际成熟市场 “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的原则,既降低了初创企业的股权稀释压力,也通过产业生态的构建提升了整体投资回报确定性,为国资创投的市场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宏观政策与实体经济衔接视角专家核心观点:政策传导机制优化的杭州实践2024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5 年 5 月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推出《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若干政策举措》,润苗计划正是国家层面政策在地方的精准落地。基金通过 “财政资金引导 + 市场化运作” 模式,预计可撬动数倍社会资本参与早期投资,形成 “政策赋能 - 资本跟进 - 产业升级” 的良性循环。与传统补贴式扶持不同,润苗基金以股权投入为纽带,将政策支持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既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又通过后续退出机制实现资金循环使用,这种政策传导模式的创新,为破解 “政府投资发力有余,民间投资发力不足” 的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经济趋势与产业机遇视角专家核心观点:产业结构升级窗口期的战略押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硬科技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杭州选择在创投市场避险情绪浓厚的时点加码早期投资,正是把握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窗口期。参考深圳创投行业近 1.8 万亿元累计投资中早期投资占比接近一半、未来产业投资增速超 25% 的发展经验,润苗基金的布局不仅将为杭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将通过 “铺天盖地” 的初创企业群体,形成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从长期趋势看,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这类聚焦早期硬科技的投资布局,将在 “十五五” 期间释放巨大的经济价值。
市场供需与风险收益视角专家核心观点:早期投资风险对冲的制度创新硬科技投资被称为 “勇敢者的游戏”,其高不确定性需要完善的风险对冲机制与之匹配。润苗基金通过 “小额分散投资 + 长周期陪伴 + 多基金接力” 的组合设计,有效分散了单一项目的失败风险。基金单个项目投资不超过 500 万元的限额,配合不超过 20% 的出资比例,形成了天然的风险控制屏障。同时,“不以单一项目盈亏考核” 的机制设计,解除了投资团队的短期业绩压力,使其能够聚焦项目长期价值判断。这种将风险控制嵌入制度设计的做法,既符合早期投资 “允许失败、鼓励试错” 的内在规律,也为社会资本参与早期投资树立了风险共担的示范。
从 “移栽大树” 到 “孕育种子”,从短期规模追求到长期生态培育,杭州的科创布局正在发生深层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对创新规律的深刻认知:真正的科创生态不是短期政策刺激的结果,而是制度、资本、时间共同作用的产物。润苗基金的设立,不仅是 20 亿元资本的注入,更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宣示 —— 包容创新路上的试错,静待颠覆性突破的诞生。
当一座城市愿意将资源前置到创新的 “最初一公里”,以 20 年为周期押注未来的不确定性,其培育的终将是一片自我迭代、持续生长的科创热带雨林。在这场跨越周期的创新长跑中,杭州已然起跑,而时间终将见证耐心培育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由 AI 辅助生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