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并购重组热潮涌动:政策驱动下的产业变革与资本新局

在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继深圳、上海、南京等城市之后,广州近期重磅推出《广州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2027 年)》,再次为区域内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注入强心剂。一系列政策 “组合拳” 的接连落地,正推动 A 股市场并购重组活动驶入快车道。

Wind 数据显示,自 2024 年 9 月 “并购六条” 政策出台至 2025 年 4 月 21 日晚间,A 股市场新增上市公司相关并购重组事件突破 2000 起。其中,重大重组事项达 122 单,更新的重大重组案例更是多达 212 单,这组数据相较上年同期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直观展现出市场参与主体的热情与活力。

在审核端,近期亦频频传来利好消息。4 月 17 日晚间,深交所公告显示,历经多年筹备的罗博特科跨界收购德国斐控泰克项目成功过会;紧接着,上交所也通过了松发股份对恒力重工的收购方案,后者更是成为 “并购六条” 政策实施后首单过会的跨界并购项目,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指出,并购重组已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突破的关键路径。横向并购有助于巩固核心业务优势,纵向并购则能有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而跨界并购更是为企业开辟新赛道、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

跨界并购: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转型之路

回顾历史,2014 - 2016 年间的跨界并购浪潮,因部分企业盲目涉足文化传媒、影视游戏等高估值领域,最终引发巨额商誉减值危机,使得跨界并购在资本市场饱受争议。时至今日,市场中仍有观点认为,跨界并购面临整合难度大、风险难以把控以及股价炒作等潜在问题。但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若运作得当,跨界并购能够助力企业快速切入新市场,挖掘第二增长曲线,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并购六条” 明确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开展合理的跨行业并购,A 股市场的跨界并购活动明显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 30 家上市公司披露跨界并购计划。其中,百傲化学以 7 亿元现金收购芯慧联 55% 股权、格力地产通过资产置换进军免税业务等项目已顺利完成;罗博特科与松发股份的跨界收购项目则进入审核流程,成为政策支持下的典型案例。

以松发股份为例,作为日用陶瓷制造企业,其在2021 - 2023 年连续三年出现归母净利润亏损,而收购标的恒力重工作为船舶制造及高端装备领域的佼佼者,2024 年净利润达 3.01 亿元,且股东方承诺未来三年扣非归母净利润累计不低于 48 亿元。此次交易完成后,松发股份将彻底实现业务转型,开拓全新盈利增长点。

罗博特科作为光伏电池片自动化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拟以10.12 亿元收购德国高端光电子设备企业 ficonTEC,标的资产评估增值率高达 9915.09%。泽浩资本合伙人曹刚分析认为,这两个项目的成功过会,一方面得益于标的资产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符合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同一控制下的交易模式降低了整合难度,体现出监管部门对合规跨界并购的支持态度。

然而,跨界并购的高风险属性不容忽视。自“并购六条” 发布以来,已有 22 单并购计划宣告终止,其中 8 单为跨界并购项目。慈星股份、华斯股份等多家公司的失败案例表明,“隔行如隔山” 的行业壁垒、复杂的整合挑战,使得跨界并购的成功率依然较低。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强调,许多跨界并购背后存在股价炒作动机,真正实现成功转型的案例往往依赖借壳或独立运营的管理模式。

产业并购:聚焦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当前的并购重组浪潮中,产业并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122 单首次披露的重大重组案例中,横向整合、垂直整合及战略合作类项目合计占比超 50%。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再局限于单一业务扩张,而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

在金融领域,券商行业的整合动作频频,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换股吸收合并、国联与民生证券的整合等案例备受瞩目;在传统产业领域,中钨高新以51.94 亿元收购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公司、华大九天布局 EDA 全产业链的并购举措,均展现出企业通过并购提升产业集中度、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产业并购还是跨界并购,硬科技领域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标的资产,成为上市公司竞相追逐的对象。在已披露的重大重组案例中,电子半导体领域标的资产达28 单,新能源及电气设备领域 13 单,生物医药领域 8 单。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预测,2025 年二季度及下半年,半导体、电子设备、通信等硬科技赛道仍将是并购重组的热点领域。半导体行业 “自主可控” 的战略需求、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突破、新能源产业的产能优化,都将持续释放并购动能。同时,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也有望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政策、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共绘发展新蓝图

近期,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3 月 5 日,金融监管总局启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将 “控股型” 并购贷款比例上限从 60% 提升至 80%,贷款期限延长至十年,多家银行迅速响应并落地相关业务。

与此同时,各地国资积极布局,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推动产业与资本的深度融合。深圳成立全国首个并购基金联盟,并推动45 亿元险资并购基金落地;上海即将启动总规模超 500 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及国资并购基金矩阵;苏州筹建总规模近千亿元的专项基金,其中 100 亿元战新强链并购基金将助力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并购重组有望成为2025 年资本市场的核心主线。未来,更多企业将借助并购重组的资本工具,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的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