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持续演进的当下,支持科技创新成为关键议题。3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的扩大会议释放出重要信号,明确提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其中,增强制度的包容性与适应性,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适用,并尽快推出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成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回溯科创板的发展历程,自设立之初,其就展现出独特的创新理念。第五套上市标准以“市值 + 研发”为核心,开创性地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这一举措在境内资本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是在助力创新型医药企业方面成效显著,它帮助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加速研发成果转化。截至2024年底,通过该标准上市的公司均已实现核心产品上市(含产品上市申请获受理),有力地证明了其价值。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指出,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对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意义非凡。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得以显著增强,为那些虽暂未盈利但手握核心技术、极具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开辟了直接融资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这一举措能够激发市场对高科技行业的投资热情,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涌入创新领域,进而形成促进产业链升级发展的良性循环。
自2019年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启航以来,为支持科技研发突破,设立了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其中,第五套上市标准别具一格,它不将企业营收和净利润规模作为硬性指标,而是着重强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广阔”以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等要素,为那些暂时缺乏盈利能力却拥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20家企业依据第五套标准在科创板成功上市,首发募集资金总额高达428.71亿元。然而,在2023年6月20日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后,后续同样采用该标准申报企业的IPO审核进程遭遇阻碍,这一情况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当下,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愈发显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对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独特功能、激发创新活力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6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明确提出,要“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2025年2月,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的署名文章中也强调,要深入研究完善发行上市、私募创投等制度安排,提升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增强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与适配性。此次监管部门明确表态“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尽快推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是对前期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与落实,充分彰显了监管层推动资本市场精准服务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有助于吸引更多长期资本投身科技创新领域,推动资本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助力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如今,那些依据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已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相关企业正从“研发投入期”稳步迈向“商业化兑现期”,众多研发创新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效益,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这20家企业得以维持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总额接近300亿元,这也促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这些企业共计实现9款新药产品获批,其中5款为1类新药(全球首创)。据初步统计,自2018年至今,相关公司已向市场推出17款1类新药,约占同期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已然成为我国医药创新领域的中坚力量。
同时,在资本的赋能下,这20家公司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例如,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调整部分首发募集资金,用于建设年产1.5亿片甲磺酸伏美替尼片固体制剂生产线项目。新产线的建成将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充分保障产品供应。 随着研发成果转化的加速推进,通过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的公司经营业绩也在持续改善。Wind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这20家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3.38亿元,同比增长44.45%;约八成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其中4家公司增幅超过100%。
董忠云指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特性,特别契合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尤其是那些具备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巨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企业,因为这类企业往往研发投入高、周期长。近年来,科创板在助力未盈利科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这一举措有望为创新企业带来更多积极影响。不过,受访专家也表示,为了让政策能够更快落地,尽快推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例,还需攻克一些难点。
田利辉认为,由于相关企业通常缺乏稳定的盈利记录,准确评估其未来发展前景面临诸多挑战,这大大增加了风险评估的复杂性。此外,董忠云提到,未盈利企业一般处于发展初期,商业模式、市场前景以及技术突破等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无疑加大了投资风险。
针对这些情况,田利辉建议,应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法律法规框架,特别是加强股东权益保护方面的规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率与精准度。董忠云则表示,需要对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企业具备真正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