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创投“容错”新风尚:耐心资本迎来壮大契机
发布日期:2025-04-08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创业投资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正迎来新一轮的政策红利。近日,多地政府积极探索推出国资创投基金容亏免责、差异化考核等一系列创新机制,旨在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壮大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保障。

据了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在此背景下,广东、江苏、上海、湖南等多地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国资创投基金“松绑”,鼓励其更加积极、灵活地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以深圳为例,近日发布的《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明确提出,要分类研究降低子基金返投认定和要求,对于种子和天使等初早期基金,探索取消返投时序进度、资金规模等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基金绩效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研究制定差异化考核监督制度,区分基金属性,提升投资积极性。深圳南山区更是设立了总规模为5亿元的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基金内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这一举措无疑为早期创业项目提供了极大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

广州开发区同样不甘落后,该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印发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实施细则》规定,在受托管理机构尽职尽责前提下,按照投资阶段,允许种子直投、天使直投、产业直投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各类别投资总额50%、40%、30%的亏损,其中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亏损。这一政策不仅降低了国资创投基金的投资风险,更激发了其投资早期创业项目的积极性。

除了深圳和广州外,无锡、上海、湖南等地也相继出台了类似政策。无锡国资委印发的《无锡市市属企业基金尽职免责及绩效评价优化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对主要投向种子、天使等初创项目的基金,容亏率不超过50%;对主要投向较成熟项目的创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容亏率不超过30%;对主要投向成熟项目的并购基金,容亏率不超过20%。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金融办印发的《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试行办法》则明确国资基金整体评价原则,不以单一项目亏损或未达标作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负面评价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健全基金绩效管理,构建科学化、差异化、可量化的绩效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优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考核评价体系,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各地探索国资创投基金容错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表示,多地出台的创投尽职免责、100%容亏等“容错”机制,是政府及国资母基金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积极营造良好创投氛围方面的重要举措。这将推动整个创投市场深入贯彻“容错”理念,改革完善基金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国资基金引导作用,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推动更多资金流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早期投资项目。

然而,业内人士也指出,在落实创业投资差异化绩效考核方面,仍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执行标准和程序,如进一步界定“尽职”、明确如何评估项目的失败属于正常风险等。同时,应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根据项目投资风险、收益特征,实行项目“打包”考核,针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考核标准。

展望未来,随着各地国资创投基金容错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落地实施,耐心资本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政策的引领下,更多社会资本将被吸引到科技创新领域中来,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涌现出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