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再成焦点:多维度剖析其当下境遇与未来走向
发布日期:2025-03-19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量化投资曾历经波折,饱受外界质疑。但随着DeepSeek 的强势 “出圈”,它再度闯入大众视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一位百亿规模以上的量化私募总经理杨林(化名)在北京的春日里感叹道:“当下舆情已有显著改善,不再是一边倒地将我们视为‘割韭菜’的角色,大众开始从正面角度思考量化投资,并给予专业审视。”

DeepSeek 的诞生引发诸多思考:其他量化私募能否复制其成功路径?量化投资对证券市场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真的凭借技术优势 “收割” 散户?又该如何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支点?理清量化投资与科技、市场、监管之间的界限,平衡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这不仅决定着量化投资的未来发展轨迹,对维护市场公平、提升市场有效性,甚至筑牢国家金融安全防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复制DeepSeek,绝非易事

面对DeepSeek 的 “横空出世”,头部量化私募机构表现得相对平静。杨林透露:“早在去年上半年,我们便接入了 DeepSeek,主要用于办公场景,确实能提升工作效率。然而,在股票投资方面,DeepSeek 的作用较为有限。量化投资运用的是极为专精的小模型,即便是输入量价数据这类样本,相较于大模型所需规模,仍显得微不足道,相差甚远。”

上海某头部量化私募总经理陈勤(化名)更是直言:“对于散户而言,利用大模型炒股或许更为适宜。若一家专业投资机构连 DeepSeek 都难以企及,那又何谈投资呢!”

谈及幻方量化成功孵化DeepSeek,众多量化机构的核心人物均表达了钦佩之情。他们指出,量化私募涉足科研领域的情况极为罕见,即便资金充裕,也多倾向于股权投资。

杨林与陈勤一致认为,并非所有机构都具备打造DeepSeek 的能力。一方面,硬件资源成为关键制约因素。日常证券投资通常只需几百块 GPU(显卡)即可满足需求,而幻方量化独具慧眼,在 GPU 价格低位时大量囤货。另一方面,即便拥有充足的硬件,团队能否成功开发出类似产品也存在极大的偶然性。陈勤进一步解释道:“投资与科研有着本质区别。科研注重长期投入与探索,即便多次实验仅取得微小优化成果,也是值得的;而投资则需着重考量投入产出比。更为关键的是,科研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开发 DeepSeek 为例,一家量化机构每年至少需实现 10 亿元利润才具备可行性。” 公开资料显示,幻方量化早在 2019 年资管规模就已突破百亿,2021 年更是跨越千亿大关,且近两年未再开展新的募资活动。

陈勤结合自身多年创业经历感慨道:“依赖融资的企业往往难以保持纯粹,创业者背后有着诸多艰辛。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投入,不仅效率更高,还能避免外界干扰。” 不过,部分量化机构的高层相信,随着行业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将会有更多量化机构涉足策略之外的科技研究领域。

量化投资并非“割韭菜”

自量化投资兴起以来,“利用技术优势割散户韭菜” 的质疑声便从未消散。杨林对此回应称:“首先要明确‘割韭菜’的定义,不能单纯依据投资结果来判定投资行为的性质。只有通过不合规、不合法的手段获取交易优势,才属于‘割韭菜’行为。例如,通过不正当途径提前获取公司未公开的重要信息并用于股票交易,这显然是违规违法的。”

此外,杨林还指出:“在交易速度和算法拆单工具方面,量化机构已不再具备独家优势。部分券商已将算法拆单工具向散户开放,这使得散户与机构在交易执行环节的差距逐步缩小。”

通常情况下,量化投资通过挖掘统计规律来捕捉市场机会,并据此构建投资策略。量化模型完全基于数据和既定规则运行,有效规避了投资者的情绪化决策,同时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使得量化机构在市场定价效率、风险分散以及策略多元化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去年新晋百亿规模的某头部量化私募合伙人李力(化名)表示:“在 A 股市场,多数量化机构主要采用中低换手率的阿尔法策略,其收益主要源于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数据的精细处理,并非针对散户进行‘收割’。相比之下,散户资源有限,许多人跟随游资炒股,最终沦为游资的‘盘中餐’。” 李力举例称,其认识的一位浙江游资大佬,旗下拥有近 100 个主播进行股票分析推荐,通过直播引流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诱导粉丝加入微信群,利用信息不对称不断 “收割” 粉丝。

部分量化机构认同“A 股市场散户众多有利于量化交易” 这一观点,因为散户的交易习惯相对固定,易于被机器识别。陈勤,这位数学统计专业出身的量化从业者指出:“如今单纯依靠 K 线图等传统投资分析方法已略显滞后。量化投资是一种科学决策方式,影响股票涨跌的因素可能多达数千个,个人凭借主观判断能够把握的极为有限,而量化策略仅因子就接近一万个,其竞争优势明显强于个人投资者。”

理性看待高频交易

提及量化投资,高频交易往往成为焦点话题,在量化投资圈内,对高频交易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陈勤表示:“一秒钟交易几百次,乍听之下确实令人震惊,但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期货市场。期货市场实行‘T + 0’交易,一天内可能出现数十倍的换手,而 A 股市场则是‘T + 1’交易。” 公开数据显示,量化股票策略目前每个交易日的换手率大致在 8% - 10%。陈勤解释道:“我们会将交易笔数拆得极为细碎,主要目的是降低对市场的冲击。”

2024 年 6 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将单个账户每秒申报、撤单最高笔数达到 300 笔以上,或者单日最高申报、撤单最高笔数达到 20000 笔以上的投资者交易行为认定为高频交易。陈勤表示:“这一规定对我们的影响微乎其微。量化私募在资管业务中多采用中低频策略,高频策略主要应用于期货和自营产品。例如,一年前爆仓的 DMA(多空收益互换)产品、雪球结构衍生品大多运用了高频策略,且通过众多通道并借助高杠杆,使得风险呈数倍放大。”

监管层面始终对高频交易保持高度关注。2025 年 1 月上旬,国内五大期货交易所同步修订期货结算相关规则及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对交易所认定的高频交易者给予手续费减收,以此增加高频交易成本,抑制过度投机行为。陈勤认为:“对高频交易,尤其是超高频交易进行限制十分必要,我们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超高频交易高度依赖技术积累,若再具备策略优势,便可能通过加杠杆等手段无限放大收益,一旦市场出现机会,极易被少数头部机构垄断。”

然而,也有量化机构持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超高频交易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初期投入巨大,海外市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和流程。与之相比,国内机构在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量化投资的发展,监管部门持续密切关注。证监会网站信息显示,2 月 7 日证监会召开投资者座谈会,明确提出要 “正确看待并健全量化交易监管”。陈勤透露,春节假期前,相关部门专门召开了关于量化投资的闭门会议,“会议持续了约 4 个小时,交流十分深入”。可以预见,未来量化投资的监管制度将不断完善。

量化投资助力市场有效性提升

在采访过程中,量化私募与记者多次探讨如何提升市场有效性这一关键问题。管理着数百亿元资产规模的某量化私募总经理王悦(化名)表示:“市场有效性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在证券投资市场中,存在产业资本、游资、散户、主观投资以及量化投资等多种主体。” 王悦认为,市场无效性越强,超额收益率往往越高,同时年化波动率也会较大。随着量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主要指数的波动率从年化 25% - 30% 降至 20%,收益率也相应下降,这恰恰表明市场正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王悦对“量化交易量是不良交易量” 这一观点表示困惑:“如果量化交易量被视为不良,那怎样的交易量才是优质的呢?” 他指出,自 2019 年以来,市场流动性不断增强,量化投资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为市场注入了活力。

针对量化投资喜欢砸盘的传言,众多量化私募负责人予以否认。他们强调,量化投资90% 的策略为中性和指数增强,基本处于满仓运作状态,不存在净卖出行为,自然也就不会砸盘。王悦认为,量化投资不会在大盘调整时通过降低仓位对市场造成抛压,而是会聚焦行业内其他品种,寻求平衡。例如,当白酒板块中龙头股甲上涨,而龙头股乙未涨时,量化投资可能会推动乙股股价上涨。

陈勤指出,并非所有市场参与主体都期望市场更加公平、有效。部分游资偏好市场的暴涨暴跌,热衷于交易流动性较低的小盘股。而量化投资对大小盘股一视同仁,当游资恶意炒作时,量化投资能够发现定价偏离中枢的品种,促使其价值回归。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成熟的投资策略获取收益的难度都在增加。陈勤表示:“近年来超额收益率大幅下降,这表明量化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升市场有效性,对散户而言也是有益的。当市场变得更加有效时,获取超额收益难度加大,此时 ETF 是较为不错的投资选择。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其波动幅度通常相对较小。”

量化投资筑牢金融安全防线

陈勤笑言:“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强调量化投资属于高科技行业,但鲜有人相信。如今 DeepSeek 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量化投资所蕴含的强大高科技属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量化投资领域汇聚了大量精英人才,以杨林所在的私募机构为例,当前研发人员达80 人,其中博士占比 30%,半数员工是通过保送进入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未参加高考。杨林表示:“量化机构具备两大优势,一是拥有大量设备储备,二是储备了众多人才,这两点对于高科技行业发展至关重要。若将所有量化机构的芯片整合起来,将构成重要的战略储备,在关键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多家头部量化机构负责人一致认为,“量化投资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 A 股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海外投资者的涌入将推动市场量化投资比例进一步上升,未来面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杨林激动地表示:“我们必须打造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量化机构,以此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就如同 Two Sigma 对美国金融的影响力一样。”

据了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量化行业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在数据处理、技术和策略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少数头部管理人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与桥水等国际巨头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领域目前尚处于追赶阶段。量化投资是科技应用的成果,据悉,全球前十大资产管理公司中,有7 家采用量化投资模式,海外 2024 年排名前十的对冲基金中有 8 家运用量化投资策略。美国市场量化投资占比约 50%,而国内量化管理规模为 8000 亿元,占全市场比例不足 30%。

一些资管机构人士呼吁,应鼓励量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加强人才培养以及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各类机构协同发展。王悦满怀憧憬地说:“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量化机构将逐步进军海外市场,构建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为投资者创造跨越地域周期的价值回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