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 3D 打印机龙头赴港 IPO:增长困局与破局路径的资本博弈


在全球 3D 打印行业加速整合的背景下,国内老牌 3D 打印机企业创想三维赴港 IPO 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港交所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创想三维 2024 年营收同比下滑 8%,净利润降幅达 15%,连续两年出现 “销量与利润率双降” 的局面。尽管如此,公司仍计划通过港股上市募资约 30 亿港元,用于技术研发与海外市场拓展。这一举措折射出传统 3D 打印企业在行业迭代期的战略焦虑 —— 如何在消费级市场饱和与工业级市场突破乏力的双重压力下,借助资本力量重塑增长曲线,成为摆在创想三维面前的核心命题。

一、IPO 背后的业绩困局:销量与利润的双重承压

创想三维的业绩下滑并非个例,而是行业转型期的典型缩影。作为国内消费级 3D 打印机的领军企业,公司曾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占据全球消费级市场 18% 的份额,但 2023-2024 年,其核心产品(售价 2000 美元以下的桌面级 3D 打印机)销量从 120 万台降至 98 万台,降幅达 18%。与此同时,工业级 3D 打印机业务占比虽从 10% 提升至 15%,但未能抵消消费级市场的下滑,导致整体营收增长失速。

利润率的承压更为显著。2024 年公司毛利率从 2022 年的 25% 降至 19%,净利润率从 8% 降至 5%。招股书显示,消费级产品价格战是主因 —— 为应对深圳纵维立方等新兴品牌的竞争,创想三维 2024 年将主力机型售价下调 12%,而原材料(金属粉末、特种塑料)成本同比上涨 7%,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此外,海外市场拓展成本高企,2024 年公司在欧美市场的营销费用同比增长 22%,但营收占比仅提升 3 个百分点,投入产出比持续走低。

行业数据显示,全球消费级 3D 打印机市场增速已从 2021 年的 35% 降至 2024 年的 12%,而工业级市场增速维持在 25% 以上。创想三维的业绩困境,本质上是产品结构与行业趋势错配的结果 —— 过度依赖消费级市场,而在工业级领域的技术积累(如金属 3D 打印、大尺寸工业级设备)滞后于同行,导致在行业增长引擎切换期陷入被动。

二、行业变局:消费级市场饱和与工业级门槛的双重挑战

(一)消费级市场的红海博弈

消费级 3D 打印机市场已进入同质化竞争阶段。2024 年全球消费级 3D 打印机品牌超 500 家,较 2020 年增长 3 倍,价格战导致行业平均毛利率从 30% 降至 20%。创想三维虽仍保持市场份额第一,但面临双重挤压:低端市场被售价 500 美元以下的白牌产品分流,高端市场受到 Prusa(捷克品牌)、Ultimaker(荷兰品牌)的技术压制。招股书显示,公司 2024 年海外市场退货率达 8%,较 2022 年提升 5 个百分点,反映出消费者对产品性价比的敏感度持续上升。

更严峻的是,消费级 3D 打印机的应用场景拓展有限。目前 80% 的消费级设备用于 hobby 领域(模型制作、创意设计),教育、家用等场景渗透率不足 5%。创想三维曾尝试拓展教育市场,但因缺乏配套课程体系与售后服务网络,2024 年教育行业订单仅占总销量的 6%,远低于预期。

(二)工业级市场的技术壁垒

工业级 3D 打印市场的高门槛成为传统企业的转型阻力。该领域不仅要求设备精度(误差≤0.01mm)、材料适配性(支持钛合金、陶瓷等特种材料)远高于消费级产品,还需要提供从设计软件到后处理的全套解决方案。创想三维的工业级产品目前仅能覆盖塑料原型制造等低端场景,在航空航天、医疗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对比行业龙头可见差距:德国 EOS 的金属 3D 打印机可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单价超 100 万美元,毛利率达 55%;而创想三维最贵的工业级设备售价约 15 万美元,仅能用于汽车零部件原型制作,毛利率不足 25%。技术短板导致公司在工业级市场的客户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24 年最大工业客户订单金额仅 300 万美元,缺乏规模效应。

(三)供应链与政策环境的变量

全球供应链重构也对业绩造成冲击。创想三维核心部件(如高精度伺服电机、激光发生器)依赖进口,2024 年受地缘政治影响,核心部件采购周期从 45 天延长至 70 天,库存周转率从 6 次 / 年降至 4 次 / 年。同时,欧美市场针对中国 3D 打印设备的关税壁垒升高,欧盟将进口税率从 10% 上调至 15%,直接导致公司欧洲市场营收下滑 12%。

三、募资用途与破局尝试:资本能否撬动转型

从招股书披露的募资计划看,创想三维试图通过三方面突破困局:其一,将 40% 募资用于工业级 3D 打印机研发,重点攻关金属打印技术与大尺寸设备,计划 2026 年前推出 5 款工业级新品;其二,25% 募资用于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拟在东南亚设立组装厂,规避关税壁垒并降低生产成本;其三,20% 募资用于生态链完善,包括收购工业级 3D 设计软件公司与搭建全球售后服务网络。

这些举措能否见效仍存疑问。工业级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EOS 等巨头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 15%,而创想三维 2024 年研发费用率仅 6%,即便加上募资支持,短期内难以弥补技术代差。海外建厂虽能降低关税成本,但东南亚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技术工人熟练度仍需验证,可能导致产品良率下降。

行业经验显示,3D 打印企业的成功转型往往依赖 “技术并购 + 场景深耕”。例如,美国 3D Systems 通过收购医疗领域 3D 打印服务商,快速切入牙科 implant 市场,工业级业务占比从 30% 提升至 60%;国内企业铂力特则聚焦航空航天领域,与中国商飞合作开发飞机结构件 3D 打印技术,毛利率提升至 40%。创想三维若不能在细分场景形成差异化优势,单纯的设备升级可能陷入 “投入大、回报低” 的循环。

四、港交所的估值逻辑与市场预期

港股市场对 3D 打印企业的估值呈现分化态势:消费级为主的企业平均市盈率约 15 倍,而工业级占比超 30% 的企业市盈率可达 30 倍。创想三维当前估值区间(按募资额测算)约 20-25 倍市盈率,处于行业中游,但较 2022 年(消费级市场峰值时)的 35 倍市盈率已明显回落。

机构投资者的态度反映出谨慎预期。某外资投行研报指出,创想三维的估值合理性取决于工业级业务增速,若 2025 年工业级营收占比不能突破 20%,可能面临估值下修压力。而从市场反馈看,公司 IPO 路演中,国际机构投资者更关注其金属 3D 打印技术的具体进展,对消费级市场的复苏预期普遍看淡。

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而言,借助资本力量实现技术转型与市场拓展是重要路径,但需建立清晰的战略定位与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创想三维的 IPO 之旅,既是对自身转型决心的检验,也是行业转型期资本逻辑的一次实践。若想系统掌握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的策略,企业资本运作与 IPO 上市实务研修班将提供实战指引,助力企业在资本浪潮中找准方向。课程详情请点击:https://www.bjs.org.cn/cc/16514/703.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