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当阿迪达斯宣布以21亿欧元(约合160亿元人民币)出售锐步(Reebok)品牌时,这场持续近两年的全球运动品牌最大并购案正式落幕。接盘方——中国“并购之王”AB集团(化名)的入局,不仅标志着锐步这个拥有137年历史的品牌开启新篇章,更揭示出全球运动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从欧美品牌主导的“黄金时代”,迈向中国资本与技术驱动的“整合期”。
锐步的崛起始于1980年代对篮球鞋市场的精准切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锐步签约的美国梦之队凭借“Pump”充气技术篮球鞋横扫赛场,品牌市占率从1991年的8%跃升至1996年的22%,成为全球第三大运动品牌(仅次于耐克、阿迪达斯)。2006年,阿迪达斯以38亿美元收购锐步,意图通过“双品牌战略”挑战耐克的霸主地位。收购初期,锐步仍保持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美国奥运代表团,营收达29亿美元,占阿迪达斯集团总营收的25%。
技术迭代滞后:锐步核心的“Pump”“DMX”气垫技术逐渐被耐克的“Air Zoom”、阿迪达斯的“Boost”超越。2010年后,其研发投入占比从4.5%降至2.1%,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5%;
品牌定位模糊:既想保持高端专业形象(如签约NBA球星),又试图通过“EasyTone”塑形鞋等女性产品线拓展大众市场,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
数字化转型迟缓:2015年耐克DTC(直面消费者)业务占比已达30%时,锐步的电商收入占比不足10%,错失运动消费线上化的红利;
中国市场失守:2012年后,安踏、李宁等本土品牌通过“国潮”营销与供应链升级抢占中端市场,锐步中国门店数量从2013年的800家锐减至2020年的100家,营收占比从15%降至3%。
至2020年,锐步全球营收已跌至14亿美元,不足巅峰时期的一半;毛利率从2015年的48%降至39%,低于阿迪达斯集团平均的52%。品牌价值评估显示,锐步的“品牌健康度”(消费者认知、忠诚度等指标)在运动品牌中排名跌至第12位,沦为集团“鸡肋资产”。
阿迪达斯在2021年发布的“Own the Game”战略中明确,将集中资源发展足球、跑步、训练三大核心品类,并强化“Boost”“4D”等自有技术壁垒。出售锐步可回收资金用于:
研发加码:计划未来五年投入20亿欧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用于材料科学、3D打印等前沿技术;
DTC转型:加速直营渠道建设,目标到2025年DTC业务占比从40%提升至50%;
供应链优化:在越南、印尼新建智能化工厂,降低生产成本15%。
锐步的持续亏损(2020年净亏损6.5亿欧元)严重拖累阿迪达斯业绩。出售完成后,阿迪达斯2023年净利润率从4.8%提升至6.2%,接近耐克2024年的6.5%;同时,通过债务置换将净负债率从35%降至25%,为后续并购(如潜在的技术型初创企业)预留空间。
随着耐克、阿迪达斯等头部品牌的技术差距缩小,市场竞争从“产品创新”转向“运营效率”。麦肯锡研究显示,2020-2025年,运动品牌毛利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需通过供应链优化(如缩短交货周期)、渠道精简(如关闭低效门店)实现,而非依赖品牌扩张。阿迪达斯出售锐步,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典型案例。
作为中国运动品牌领域最大的投资集团,AB集团旗下拥有FILA、迪桑特等10余个国际品牌,2024年营收达500亿元人民币,全球市占率8%(仅次于耐克、阿迪达斯)。收购锐步可实现三大目标:
品牌矩阵补强:锐步在篮球、健身等领域的专业形象,可填补AB集团在硬核运动场景的空白(当前其核心品牌FILA聚焦时尚运动);
技术资产获取:锐步拥有的2000余项专利(如“Pump”充气技术、运动康复设备)可反哺AB集团的研发体系;
全球化跳板:借助锐步在北美、欧洲的渠道网络(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达65%),加速AB集团的国际化进程(当前海外营收占比仅20%)。
供应链重构:将锐步60%的产能从越南、印度转移至中国福建、浙江的自有工厂,利用AB集团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如“快反模式”将交货周期从90天缩短至45天),降低生产成本20%;
品牌重塑:保留锐步的专业运动基因,同时针对中国市场的“Z世代”消费者推出“国潮+科技”联名系列(如与故宫文创、华为运动健康合作),目标到2026年将中国营收占比从5%提升至30%;
渠道优化:关闭锐步在欧美市场的500家低效门店,重点布局中国、东南亚的电商渠道(如抖音、Lazada),预计到2025年电商收入占比从15%提升至40%。
团队融合难题:锐步核心团队以欧美高管为主(占比70%),与AB集团的本土化管理风格存在差异,需通过股权激励(如要求高管持有AB集团股票)绑定利益;
市场响应滞后:AB集团过去以“收购-整合-复制”模式成功运营FILA(中国营收从2009年的10亿元增至2024年的200亿元),但锐步所处的专业运动市场与FILA的时尚运动场景差异显著,需避免“经验主义”陷阱;
地缘政治风险: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锐步在北美市场的供应链(当前30%产能依赖中国)可能面临关税压力,需提前布局墨西哥、巴西等替代产地。
锐步案例折射出全球运动产业的新趋势:头部品牌通过并购实现“技术+渠道”的快速整合,而中国资本凭借供应链优势与本土市场洞察,正成为并购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据统计,2020-2024年,中国企业在运动品牌领域的并购交易达15起,总金额超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同类交易的40%。
对于拟布局运动产业的上市公司而言,锐步案例提供了三大启示:
标的筛选标准:优先选择拥有核心技术(如材料科学、运动康复)或独特渠道(如欧美成熟市场)的品牌,避免“为并购而并购”;
整合能力建设:需具备跨文化团队管理、供应链全球化协同、本土化营销等核心能力,而非单纯依赖资金优势;
长期价值导向:运动品牌的价值释放需5-8年周期(如FILA从收购到盈利用了6年),需避免短期业绩压力导致的“拔苗助长”。
要系统掌握这些并购技巧,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 提供了实战导向的解决方案。该课程汇聚投行、律所、咨询公司资深专家,通过“政策解读+案例拆解+沙盘推演”模式,帮助企业家掌握并购标的筛选、交易结构设计、投后整合等核心能力,助力企业在全球运动产业并购潮中抢占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