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产业狂飙突进的2025年,全球第三大储能电池制造商海辰储能的港股IPO进程,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法律风暴被推至聚光灯下。这家成立仅六年便以“黑马”姿态跻身行业前三的独角兽企业,正面临宁德时代发起的专利诉讼、商业秘密侵权指控以及高管被刑事调查等多重挑战。这场价值超亿元的“宁王狙击战”,不仅暴露了储能行业技术竞争的残酷性,更将海辰储能IPO背后的财务隐忧与战略风险悉数摊开。
海辰储能与宁德时代的恩怨可追溯至创始人吴祖钰的职业生涯。这位曾主导宁德时代60余项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人员,在2018年宁德时代上市前夕离职,并于同年12月悄然成立海辰储能。尽管吴祖钰在2023年因违反竞业协议被判赔偿宁德时代100万元,但这场法律纠纷仅是冰山一角。
2025年7月,海辰储能前总裁办主任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被宁德警方采取强制措施。据公开信息,冯登科2017年从宁德时代离职后,曾化名“马工”参与宁德时代供应商金美新材的复合集流体项目,后加入海辰储能担任工程部负责人。宁德时代指控其泄露核心技术,而海辰储能则坚称涉案技术“经第三方鉴定为公众所知悉”。这场技术暗战的核心,直指储能电池的配方、设备参数等核心机密——据行业专家透露,电池业的关键技术往往仅需几张A4纸即可完整记录。
更令市场震惊的是,宁德时代于2025年6月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海辰储能及其创始人告上法庭,索赔金额超1亿元。诉讼焦点集中在海辰储能2025年4月发布的587Ah储能电池上。宁德时代指出,该产品能量密度偏差仅4.4%,远低于行业10%的技术代际阈值,涉嫌技术侵权。而海辰储能虽强调“完全自主研发”,却未解释两家产品在关键指标上的高度相似性。
尽管海辰储能在招股书中披露了2024年2.88亿元的净利润,但深入分析其财务数据,不难发现其盈利质量存疑。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36.15亿元飙升至129.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9%,但净利润中4.14亿元来自政府补助,扣除后实际亏损0.96亿元。这种“政策驱动型”盈利模式,暴露出其核心竞争力的脆弱性。
更严峻的是,海辰储能的资产负债表已亮起红灯。截至2024年末,公司银行及其他借款余额高达99.83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3.1%,而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42.94亿元。与此同时,其贸易应收款项从2022年的2.23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83.15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11.8天延长至185.7天。这意味着,公司超过六成的销售额尚未转化为实际现金流,产业链议价能力显著弱于行业龙头。
在研发投入方面,海辰储能同样面临质疑。2022-2024年,其研发投入合计12.12亿元,占营收比重从5.4%下滑至4.1%,远低于宁德时代同期超6%的研发投入强度。尽管公司宣称平均每9个月推出一代新产品,但研发投入的持续缩水,难免让人对其“技术领先”的宣称产生怀疑。
海辰储能的IPO进程,正卡在聆讯前的关键节点。根据港股上市规则,公司需向监管机构证明诉讼不影响持续经营能力,否则可能面临聆讯延迟或终止。而宁德时代选择的诉讼时机——2025年8月12日开庭,恰与海辰储能上市聆讯期高度重叠,无疑增加了其IPO的不确定性。
从市场层面看,投资者对海辰储能的信心已出现动摇。尽管其规划的450GWh总产能(覆盖厦门、重庆、山东、美国德州四大基地)彰显了雄心,但美国第一大客户Powin的破产(海辰储能虽不在债权人名单,但海外业务拓展或受阻)以及核心技术争议,均可能影响其估值。据业内人士估算,若诉讼败诉,海辰储能可能面临数亿元赔偿,进一步加剧其财务压力。
海辰储能的遭遇,折射出储能行业技术竞争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电池业的核心技术机密极易泄露,企业需通过专利布局构建护城河;另一方面,行业扩张依赖人才流动,核心技术人员跳槽现象普遍。宁德时代与海辰储能的纠纷,本质上是行业龙头对技术边界的重新划定——通过法律手段遏制竞争对手的“低成本创新”,维护自身市场地位。
这种竞争态势,或将推动储能行业进入“规则重构期”。未来,企业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而监管机构也可能出台更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和竞业限制政策,以规范市场秩序。
对于海辰储能而言,IPO不仅是融资渠道的拓展,更是战略升级的契机。面对宁德时代的“狙击”,公司需在三个方面发力:
技术合规性建设: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避免核心技术与供应商、前员工产生关联风险;
财务健康度提升:优化应收账款管理,降低负债率,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全球化布局深化:通过山东零碳产业园等项目,构建从材料到回收的全产业链闭环,提升国际竞争力。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企业资本运作与IPO上市实务研修班,正是为拟上市企业高管量身打造的实战课程。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专家答疑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帮助学员掌握上市规划、融资策略、合规风控等核心技能,助力企业在资本市场破局突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