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刚奥克斯到怒怼消费保:董明珠 “战斗模式” 背后的战略逻辑与行业博弈


当董明珠在公开场合连续炮轰消费保平台 “误导消费者” 时,这位格力电器的掌舵人再次将自己推向舆论漩涡。从 2019 年高调举报奥克斯空调能效虚标,到 2025 年怒怼消费保 “滥用监督权”,董明珠的 “战斗模式” 似乎从未停歇。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标志性人物,她的每一次发声都不仅关乎个人风格,更折射出格力电器在行业变革期的战略选择与生存焦虑。在空调行业增长放缓、价格战愈演愈烈、新兴品牌快速崛起的背景下,董明珠的 “战斗” 究竟是为维护企业利益的无奈之举,还是塑造品牌调性的刻意为之,成为解读中国家电行业竞争格局的重要切口。

行业背景:空调市场的存量博弈与价值重构

董明珠的 “战斗模式” 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空调行业的残酷竞争现实。中国空调市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博弈阶段,2024 年行业总产量达 1.6 亿台,同比仅增长 2.3%,而库存量却攀升至 4000 万台,库存周转天数从 2020 年的 65 天延长至 82 天。在这种供过于求的格局下,价格战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2024 年空调均价较 2019 年下降 18%,部分二线品牌的促销机型价格甚至跌破千元,行业整体毛利率从 35% 降至 28%。

市场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复杂性。传统 “美苏格” 三巨头的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70% 降至 2024 年的 58%,而小米、科龙等品牌通过线上渠道快速崛起,以高性价比策略抢占年轻消费群体。奥克斯更是凭借规模化生产与扁平化渠道,在 2024 年以 15.6% 的市场份额超越格力(14.8%),成为行业第二。这种市场地位的动摇,对长期占据行业龙头的格力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战略压力。

消费环境的变迁也对企业提出新挑战。随着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的兴起,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对价格敏感度提升的同时,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第三方投诉平台的影响力持续扩大,2024 年消费保平台受理的家电类投诉达 23 万件,其中空调投诉占比 35%,主要涉及能效虚标、安装服务差、售后响应慢等问题。这些投诉通过社交网络快速发酵,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品牌声誉造成冲击,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硬刚奥克斯:能效战背后的标准话语权争夺

2019 年董明珠实名举报奥克斯空调能效虚标,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商战” 之一。这场看似针对单一企业的举报,实则是格力为维护行业标准话语权、巩固技术壁垒发起的战略行动。

当时,奥克斯通过降低能效标准(实际能效等级低于标注等级)降低生产成本,其某款 1.5 匹空调的售价较格力同规格产品低 300 元,凭借价格优势迅速占领三四线市场与线上渠道,2018 年销量同比增长 45%,对格力形成直接威胁。格力的举报直指行业潜规则 —— 部分企业通过 “能效虚标” 参与低价竞争,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破坏了行业的技术创新生态。数据显示,2019 年市场上能效虚标产品的占比达 12%,这些产品的能耗较标注值高 20%-30%,长期使用将增加消费者的电费支出。

举报事件最终推动了行业洗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随后开展空调能效专项检查,查处虚标企业 14 家,奥克斯被罚款 10 万元并召回问题产品,市场信誉受损,2019 年下半年销量同比下降 18%。而格力则借助 “维护行业正义” 的形象提升了品牌美誉度,其一级能效产品的销量占比从 35% 升至 52%,巩固了在高端市场的优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此次事件加速了新能效标准的出台,2020 年《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实施,将原有的三级能效提升至五级,淘汰了约 40% 的低效产品,格力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在新能效产品的转换上领先竞争对手 6-12 个月,获得了宝贵的市场窗口期。

从战略层面看,硬刚奥克斯是格力 “技术驱动” 战略的集中体现。董明珠始终强调 “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格力每年将营收的 5% 以上投入研发,2024 年研发费用达 68 亿元,拥有专利超 1.6 万项,其中空调领域的专利数量居全球首位。通过打击 “能效虚标”,格力实际上是在抬高行业的技术门槛,压缩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为自身的技术优势变现创造条件。

怒怼消费保:品牌维权与用户关系的平衡难题

2025 年董明珠怒怼消费保平台,反映出传统制造企业在应对新型消费维权机制时的不适与博弈。事件起因是消费保平台发布的《2024 年空调行业投诉报告》中,格力的投诉量位居第二,其中 “安装收费不透明”“售后响应超时” 等服务类投诉占比 65%。董明珠在回应中称,该平台 “选择性披露数据”“放大个别案例”,并质疑其 “以投诉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引发舆论对企业与维权平台关系的热议。

这一事件背后是企业品牌管理与用户权益保护之间的张力。随着消费者主权意识的提升,投诉已成为用户表达不满的重要渠道,而第三方平台凭借其独立性,成为消费者信赖的 “发声筒”。但企业往往认为,这些平台存在 “以投诉量论英雄” 的倾向,忽视了品牌在售后服务上的整体投入。格力 2024 年在售后服务上的投入达 23 亿元,建立了覆盖全国的 1.2 万个服务网点,售后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12 小时,但个别投诉案例经平台放大后,可能抵消企业在服务升级上的努力。

从行业视角看,这反映出传统家电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焦虑。消费保等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定位企业的服务短板并公之于众,这种 “倒逼式监督” 对企业的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而格力作为老牌制造企业,其服务体系仍带有浓厚的线下色彩,数字化程度滞后于小米等新兴品牌,例如其线上售后工单的处理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这成为被投诉的主要原因。董明珠的 “怒怼”,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 “数字化监督” 不适的本能反应,也暴露了格力在服务数字化转型上的滞后。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品牌形象的维护。董明珠将格力的品牌与 “质量”“诚信” 深度绑定,任何对品牌信誉的质疑都被视为对企业核心价值的挑战。在她看来,消费保平台的报告可能误导消费者,削弱格力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数据显示,格力的品牌美誉度在 45 岁以上消费群体中达 82%,但在 25-35 岁群体中仅为 58%,这种代际差异意味着年轻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更易受到第三方评价的影响,这或许是董明珠反应强烈的重要原因。

战略逻辑:“战斗模式” 的品牌价值与风险代价

董明珠的 “战斗模式” 并非随性而为,而是服务于格力的整体战略,在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既带来了实际利益,也暗藏着潜在风险。

在品牌塑造层面,“战斗模式” 强化了格力 “敢说敢做”“坚守原则” 的形象。董明珠的公开表态往往聚焦 “质量”“创新”“公平竞争” 等正能量话题,与格力 “掌握核心科技” 的品牌定位高度契合。这种 “人格化品牌” 策略帮助格力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调研显示,有 63% 的消费者因 “认可董明珠的经营理念” 而选择格力产品,这种情感连接成为品牌的重要护城河。特别是在下沉市场,董明珠的 “铁娘子” 形象与当地消费者 “重视口碑、厌恶欺骗” 的心理相契合,推动格力在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在内部管理层面,“战斗模式” 起到了凝聚共识、激发斗志的作用。家电行业的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容易消磨团队的创新动力,而董明珠通过对外 “战斗”,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的改革动力。例如,在硬刚奥克斯后,格力启动了 “质量零容忍” 工程,对生产环节进行全流程优化,废品率从 1.2% 降至 0.8%;在怒怼消费保后,公司加速了售后体系的数字化改造,上线 “格力智服” 平台,实现投诉工单的实时跟踪与闭环管理,服务满意度从 78% 提升至 85%。

然而,“战斗模式” 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其一,个人形象与企业品牌过度绑定,若董明珠的言论引发争议,可能直接传导至企业层面。2025 年怒怼消费保事件后,格力的线上销量在一周内下降 7%,部分年轻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示 “因董明珠的言论放弃购买格力”。其二,长期的 “对抗性” 姿态可能恶化行业生态,不利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格力与奥克斯的纠纷虽推动了能效标准升级,但也导致空调行业的价格战更趋激烈,2024 年行业均价较 2019 年下降 18%,所有企业的盈利能力都受到影响。其三,可能忽视用户的真实需求,将服务投诉简单归因于 “平台误导”,而未能正视自身在服务体验上的短板,长期来看可能损害用户忠诚度。

行业启示:传统企业的转型困境与破局路径

董明珠的 “战斗模式” 是传统制造企业在转型期的一个缩影,反映出这类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技术变革、消费升级时的典型反应 —— 既想坚守传统优势,又不得不应对新的挑战。格力的案例为行业提供了以下启示:

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的平衡上,传统企业需要找到新的支点。格力的 “技术驱动” 战略值得肯定,但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空调占营收比重仍达 70%)也使其面临增长瓶颈。相比之下,海尔通过 “生态品牌” 战略,从家电制造延伸至智慧家庭解决方案,2024 年生态收入占比达 35%,抗风险能力更强。这表明,传统企业在坚守核心技术的同时,需要拓展技术应用的场景边界,实现从 “产品制造商” 向 “解决方案服务商” 的转型。

在品牌管理上,需要实现 “人格化” 与 “年轻化” 的兼容。董明珠的个人 IP 为格力带来了独特优势,但也需要与年轻消费者的沟通方式相适配。小米通过 “粉丝经济”“社群运营” 等方式与年轻用户互动,其空调产品在 30 岁以下群体中的占比达 42%,远超格力的 28%。格力近年来也在尝试品牌年轻化,通过直播带货、跨界联名等方式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但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如何在保持品牌内核的同时实现代际传递,是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用户关系管理上,需要建立 “开放包容” 的反馈机制。消费保等第三方平台本质上是用户需求的 “传感器”,企业应将其视为改进产品与服务的重要依据,而非对抗的对象。美的通过 “用户声音” 系统,将第三方平台的投诉数据纳入产品迭代流程,2024 年其空调产品的投诉量同比下降 25%,服务满意度提升至 88%。这种 “以用户为中心” 的闭环管理,比单纯的 “怼回去” 更能提升品牌价值。

董明珠的 “战斗模式” 或许会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但格力面临的转型挑战却具有普遍性。在存量竞争时代,传统制造企业需要在坚守核心优势与拥抱变革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保持 “敢打硬仗” 的魄力,也要具备 “灵活应变” 的智慧。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业的价值重构中占据有利位置。

若想深入探讨传统企业在转型期的战略选择与执行落地,把握品牌管理、用户运营与技术创新的协同之道,可关注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www.bjs.org.cn/cc/16515/708.html),该课程将系统解析企业在复杂竞争环境中的战略制定、资源配置与组织变革策略,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