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 2025 年暑期观察:从文化流量爆发到产业增量转化的深层逻辑


2025 年暑期,国内 “博物馆热”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升温态势。从北京天文馆的夜间观星之旅到上海博物馆的 “7×24 小时不闭馆” 特展,从甘肃省博物馆 “绿马” IP 的走红到洛阳古墓博物馆的 “古墓探秘” 夜游,全国多地博物馆通过场景创新、产品迭代与业态融合,不仅实现了文化流量的集中爆发,更推动文化价值向产业增量转化,成为拉动暑期消费、促进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这一现象背后,既是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升级,也是博物馆从 “静态陈列场所” 向 “动态文化消费场景” 转型的必然结果。


一、夜间经济破局:从 “延长时间” 到 “场景再造”,激活文化消费新时段

夜间时段的消费潜力挖掘,成为 2025 年 “博物馆热” 的重要突破口。不同于以往简单延长开放时间的模式,今年暑期博物馆的夜间运营更注重 “场景化体验” 的打造,通过技术赋能与内容创新,将夜间时段转化为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化消费场景。


上海博物馆的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是夜间运营的典型案例。该展览在闭幕前推出的 “7×24 小时不闭馆” 活动,并非单纯延长观展时间,而是配套了众神 NPC 巡游、埃及鼓表演、单人艺术造型杂技等沉浸式演绎,以及涵盖近 500 款文创产品的夜间集市。这种 “展览 + 演绎 + 消费” 的复合模式,不仅吸引大量游客深夜观展,更带动了文创产品的即时消费 —— 数据显示,该展览累计接待观众 277 万人次,刷新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纪录,展览总营收超 7.6 亿元,其中文创及周边衍生产品收入占比达 57.9%(超 4.4 亿元),远超门票收入(3.2 亿元)。


类似的夜间创新在全国多地落地:国家自然博物馆以 “光韵” 为主题开设夜宿、4D 观影等互动项目,将 “参观” 升级为 “过夜体验”;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则通过灯光演绎与故事讲解,让游客在夜间沉浸式感受十座古墓的历史背景,打造 “古墓探秘” 特色夜游 IP。第三方数据显示,这种创新模式显著拉动了夜间文化消费 ——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7 月以来 “博物馆夜游” 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近 200%;去哪儿旅行数据也显示,7 月中上旬博物馆搜索量同比翻番,“夜宿博物馆” 相关打卡攻略贴数量环比翻倍。


正如去哪儿旅行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张钟尹所言,“博物馆奇妙夜” 本质是文化价值与文旅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在 AI、光影技术的支撑下,原本静态的文物知识被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消费产品,既满足了游客对文化深度体验的需求,也为博物馆开辟了夜间消费新赛道,实现了 “白天观展 + 夜间消费” 的全天侯运营闭环。


二、文创产品升级:从 “纪念品” 到 “生活刚需”,释放文化 IP 商业价值

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连接大众生活的重要载体,在 2025 年暑期呈现出 “从单一纪念品向多元生活消费品” 的转型趋势。博物馆不再局限于开发钥匙扣、冰箱贴等传统文创,而是围绕核心文化 IP 打造覆盖日常消费场景的产品矩阵,推动文创从 “低频购买的纪念品” 变为 “高频使用的生活刚需品”,进而释放文化 IP 的长期商业价值。


甘肃省博物馆的 “绿马” IP 运营是典型范例。该博物馆以镇馆之宝 “铜奔马”(马踏飞燕)为原型,创新设计出 “绿马” 形象,围绕这一 IP 开发了玩偶、硅胶冰箱贴、毛绒玩具 “大兔叽乖”、自选 “摇摇乐” 等产品,甚至打造了沉浸式主题空间 “绿马和朋友们” 与全国巡展快闪店。这种 “IP + 多品类 + 场景化” 的开发模式,让 “绿马” 从单一文创产品升级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 —— 暑期期间,部分游客甚至专门为购买 “绿马” 系列产品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带动其文创销售额增长:2025 年 1-6 月,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额约 2000 万元,1-7 月接待观众 154.23 万人次,同比增长 7.3%,文创消费与游客流量形成正向循环。


上海博物馆在 “古埃及文明大展” 中的文创开发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为匹配展览主题,上海博物馆共推出 1200 余款主题文创产品,涵盖文具、服饰、家居用品等多个品类,销售总量超 300 万件。更重要的是,其文创运营并未局限于 “卖产品”,而是延伸至 “服务与体验”—— 推出埃及主题创意午餐、文化下午茶,配套主题剧本游、手作体验及文化沙龙活动近 500 场,覆盖观众近 30 万人。这种 “产品 + 服务 + 活动” 的文创生态,不仅提升了单个游客的消费客单价,更通过体验式活动增强了用户对文化 IP 的认同感,为文创产品的复购与传播奠定基础。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文创产品开发已成为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核心方向,也是将 “文化存量” 转化为 “消费增量” 的关键路径。当博物馆将展柜中的文物通过创新设计转化为融入日常的消费品,传统文化便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成为可触摸、可使用的生活元素,这既扩大了文化的触达范围,也为博物馆创造了可持续的商业收入来源。


三、流量价值转化:从 “单馆热度” 到 “全域联动”,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2025 年暑期的 “博物馆热”,已超越单一场馆的流量爆发,呈现出 “以馆带圈、以圈带域” 的全域联动效应。博物馆凭借夜间运营与文创产品积累的 “快流量”,逐渐从孤立的文化场所转变为区域经济的 “增长引擎”,通过辐射周边商业、联动文旅资源,实现 “一馆热” 带动 “全域活” 的经济效应,推动文化流量向区域发展增量转化。


“博物馆 + 研学” 模式是带动全域消费的重要纽带。杭州市临安区吴越文化博物馆在暑期增设青少年 “第二课堂”,推出手作、体验、赏析绘画等多元课程,使博物馆从 “参观目的地” 变为 “研学教育基地”—— 数据显示,该博物馆平时客流量近 2000 人,周末增至近 4000 人,而研学群体的到来不仅拉动博物馆自身消费,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业态增长。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多地出现:辽宁省博物馆的游客在购买文创产品的同时,会同步消费博物馆所在商圈的辽宁文化符号创新产品;上海博物馆则与黄浦商圈、久事体育等机构合作,推出 “一票享惠黄浦”“体育赛事与展览门票联动” 等活动,并在淮海中路开设埃及展文创快闪店,实现 “博物馆展览 + 商圈消费 + 体育赛事” 的跨领域联动。


这种全域联动效应的背后,是博物馆角色的转变 —— 从文化传播者升级为区域文旅资源的整合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王金伟分析认为,2025 年暑期博物馆游客结构的多元化是重要推动因素:过去游客以亲子、学生群体为主,今年则有更多青年人、银龄群体加入,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差异,促使博物馆主动联动周边商业业态,形成覆盖 “吃住行游购娱” 的完整消费链。例如,针对青年群体的社交需求,博物馆联合咖啡馆推出文化主题饮品;针对银龄群体的休闲需求,配套推出慢节奏的文化导览与周边景区联票,这些举措都进一步放大了 “博物馆热” 的经济辐射效应。


王金伟同时指出,要实现 “流量” 向 “增量” 的持续转化,需注重博物馆的差异化发展:大型、区域引领性博物馆应走品牌化道路,建立完整的接待、游览、传播体系,形成系统化的文旅 IP;“小众” 博物馆则需聚焦特色领域,如行业博物馆、地方文化博物馆,通过个性化内容服务特定群体,避免同质化竞争,最终形成 “大馆引领、小馆补充” 的全域文旅生态。


四、产业启示:文化产业创新需 “内容 + 资本” 双轮驱动,专业人才成关键

从 2025 年 “博物馆热” 的发展态势来看,文化产业的创新已不再局限于内容层面的创意,更需要资本运作、资源整合与商业化运营能力的支撑。无论是博物馆夜间业态的打造、文创 IP 的长期运营,还是全域文旅资源的联动,都需要既懂文化内涵、又精通商业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以及专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才能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价值。


对于文化产业从业者而言,如何平衡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如何通过资本手段加速 IP 孵化与业态扩张,成为当前面临的核心课题。由相关机构推出的 **文化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 ,正是针对这一需求设计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时长 9 个月,每月集中授课 2-3 天,聚焦培养兼具创新思维、文化底蕴与金融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内容涵盖文化 IP 开发、资本运作与并购流程等核心模块,授课对象覆盖文化类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分管文化融合的领导干部及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方法论,助力文化创意向产业增量的高效转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