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新药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从靶点创新到技术突破,从亮眼的临床数据到商业化落地,一系列 BD 项目(如授权合作、联合开发)彰显出创新药企即将开启 “价值创造时代”。在这一进程中,CAR-T 疗法作为癌症治疗领域的新兴力量,虽疗效显著,却因高昂的成本阻碍了广泛应用。当下,谁能率先将 CAR-T 成本砍半,成为决定市场格局与患者福祉的关键。这一问题的答案,不仅取决于技术领先性,更依赖对临床数据、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市场准入与政策环境的综合研判。
CAR-T,即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它通过对患者自身 T 细胞进行改造,使其能够精准、快速、高效地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目前 CAR-T 疗法的市场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矛盾:疗效显著但价格高昂,患者需求迫切但支付能力有限,这也是未来能否实现规模化普及的核心破局点。
从价格端来看,已上市的 CAR-T 产品单疗程费用普遍在百万元级别。例如,合源生物的纳基奥仑赛定价为 99.9 万元,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则高达 129 万元,如此高昂的费用远远超出了普通患者的支付能力。从需求端分析,以复发 / 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为例,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 2.5 万人;非霍奇金淋巴瘤年新发病例约 6 万。这些患者群体对 CAR-T 疗法有着强烈的需求,可高昂的价格却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在支付体系方面,短期内,商业健康保险是主要支撑,但当前仅有 42%(78 款)的惠民保保障方案明确将 CAR-T 纳入报销,且非既往症患者赔付比例均值为 71%,既往症患者赔付均值仅为 32%,保障水平有限。从中长期视角看,只有当价格降至 30 万元以下,基本医保才有可能将其纳入,实现 “以价换量”。所以,企业能否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成本、通过适应症扩展扩大患者规模,直接决定了其在 “量价博弈” 中的胜负。
CAR-T 价格的核心:技术迭代如何破解成本密码?
CAR-T 价格昂贵的本质源于其 “个性化 + 高技术壁垒” 的生产模式。不过,技术迭代正为成本下降开辟空间,其中核心影响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载体技术:从 “病毒依赖” 到 “非病毒突破”
传统 CAR-T 严重依赖慢病毒 / 逆转录病毒载体,这导致生产周期漫长,通常需要 2 - 4 周,且成本高昂,载体成本占总成本的 30% - 50%。与之不同的是,非病毒载体(如 mRNA - LNP、电穿孔)无需进行病毒培养,能够将载体成本降低 30% - 50%。目前,科济制药、药明巨诺等企业已积极布局相关技术。
自体 vs 异体:从 “一人一药” 到 “批量生产”
自体 CAR-T 需要为每位患者单独制备,难以实现规模化。而异体 CAR-T(通用型)则可以从健康供体提取 T 细胞进行批量改造,如此一来,单患者成本可降至自体的 1/3 - 1/2。科济制药的 THANK - uCAR®、合源生物的 HY035 等通用型平台已进入临床前 / 早期临床阶段,这将是中长期降本的关键所在。
生产工艺:从 “人工操作” 到 “自动化提速”
传统生产主要依赖人工操作,耗时长达 14 天以上。而自动化封闭系统(如科济制药 CARcelerate® 平台)可将制备时间大幅缩短至 30 小时,同时减少人力与试剂消耗,直接降低成本 40% 以上。
企业竞争格局:技术、成本与市场的多维较量
在 CAR-T 领域,国内有 9 家企业处于研发的 “第一梯队”,涵盖已获批上市的 6 款 CAR-T 产品(如传奇生物西达基奥仑赛、复星凯特阿基仑赛)、5 个进入关键临床 / 上市申请阶段的产品(如科济制药泽沃基奥仑赛),以及这些企业在研的 CAR-T 管线产品。对这些企业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
追踪这 9 家企业的核心技术路线(自体 / 异体、病毒 / 非病毒载体等),能够评估其在中长期的成本下降趋势与潜力。例如,某些企业采用双特异性 + 非病毒载体技术,通过非病毒递送实现通用型生产,预计成本较中期有望下降 50% 以上;而部分依赖自体生产和病毒载体的企业,成本则维持在高位。
研发管线布局与市场潜力
结合流行病学数据,对各企业研发管线中在研产品的适应症(如血液肿瘤、实体癌等)的潜在患者规模进行测算,从而判断各家企业 CAR-T 产品在中长期的市场潜力规模。一些企业布局广泛,不仅涵盖常见的血液肿瘤领域,还向实体癌领域拓展,其市场潜力相对更大。
药物经济学与市场准入
基于企业的制备成本控制能力,以及研发管线的市场潜力分析,预判二者叠加形成 “成本 - 患者量” 双优势的企业,这类企业在商保谈判中更具优势,更有可能达成 “量价协议”,甚至具备进入基本医保谈判的可能性。
国际化拓展能力
从海外临床同步性、技术自主性、国际合作等角度,评估产品在欧美 / 新兴市场的拓展潜力。部分企业凭借与国际药企的合作,以及优异的临床数据,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推动产品出海。
商业化能力与投资关系
关注已上市产品的销售额、产能、渠道布局,以及投资关系对研发的支撑能力,以规避商业化风险。一些企业尽管产品已上市,但由于商业化能力不足,销售额未达预期,如药明巨诺 CAR-T 产品虽被列入众多商业保险产品及地方政府补充医疗保险计划,但输注人数有限,业务收入增长缓慢。
挑战与突破:技术、成本与市场的三重考验
尽管 CAR-T 疗法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瓶颈
免疫排斥难题:异体 CAR-T 虽具有降本潜力,却面临免疫排斥问题,需要通过基因编辑敲除相关基因来解决,但这一技术难度高,长期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例如,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存在约 0.1% - 1% 的脱靶风险,可能引发其他未知风险。
转导效率问题:非病毒载体虽安全性高、成本低,但其转导效率较低,仅为 30% - 60%,且 CAR 蛋白表达短暂,影响治疗效果。如何提高非病毒载体的转导效率,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方向之一。
成本压力
个性化定制成本:自体 CAR-T 的个性化定制模式使得成本难以分摊,为每位患者单独制备细胞,从单采到回输,整个流程包含 600 多个步骤,且大部分关键原材料和辅料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
生产设备与耗材成本:生产设备昂贵且被国外垄断,一次性耗材价格高昂且完全依赖进口。例如,国外进口一套耗材价格超过 10 万元人民币,而实现自主开发后,部分企业可将耗材成本降到 2000 多元人民币,但整体生产设备与耗材成本优化仍面临挑战。
市场与支付困境
医保准入难题:CAR-T 疗法连续四年冲击国家医保谈判,但由于价格远超医保 “保基本” 的定位,始终未能成功进入医保目录。目前医保目录内所有药品年治疗费用均未超过 30 万元,而 CAR-T 产品价格与之相距甚远。
商业保险覆盖不足:虽然商业健康保险有所参与,但覆盖范围和赔付比例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患者支付难题。多数商业保险产品对 CAR-T 的赔付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实际受益患者数量较少。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如华道生物通过自主研发的全产业链技术,立志将百万元的 CAR-T 细胞药价格降至 20 万元左右;邦耀生物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 CAR-T 细胞的 “隐身”,降低免疫排斥,有望大幅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探索多元化的支付模式,如科济药业联合华东医药推动产品通过 “丙类目录” 提升商保覆盖,并探索 “按疗效付费” 模式;部分企业尝试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分期付款等方式,减轻患者一次性支付压力。
未来展望:成本减半的可能性与产业变革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CAR-T 成本减半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在技术层面,异体 CAR-T 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有望在 2025 - 2028 年将单患者成本降低;非病毒载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预计可降低 30% - 50% 的成本。在产业生态方面,原材料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将有效降低关键物料成本;自动化生产工艺的推广,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若企业能够成功将成本砍半,将对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更多患者将能够负担得起 CAR-T 疗法,市场需求将被极大释放,推动产业从 “小众高端” 走向 “大众普惠”。同时,这也将促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更激烈的竞争,加速产业的优胜劣汰与转型升级。
在国产创新药突围的征程中,CAR-T 疗法的成本降低是一场关键战役。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关乎企业的商业利益,更关系到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希望。谁能率先在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将 CAR-T 成本砍半,谁就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引领国产创新药走向新的高度。
若您期望深入了解大健康产业中创新药领域的发展趋势,掌握 CAR-T 等前沿疗法的技术路径、成本控制策略与资本运作逻辑,大健康产业创新与资本运作高级研修班(点击查看详情:https://www.bjs.org.cn/cc/16516/717.html)将是您的不二之选。该课程将系统解析大健康产业的创新模式、投融资策略与风险管理,助力您在产业变革中把握机遇,实现事业的腾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