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电解铝行业第12大企业——创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国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募资15亿至20亿美元用于海外氧化铝冶炼厂建设及风电铝材深加工产能扩张。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电解铝行业“第二梯队”企业开启资本化加速通道,更暴露出行业在“双碳”目标下转型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构建成本壁垒;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实控人供应链的“自给模式”正成为其估值天花板的关键掣肘。本文将从行业格局、业务模式、财务风险与资本路径四维度,解析创新国际的突围逻辑与潜在挑战。
电解铝行业作为典型的高耗能、高碳排放领域(单吨电解铝综合电耗约13500kWh,碳排放强度达11.2吨CO₂/吨),正经历“政策强约束”与“技术重构”的双重变革。2025年,中国电解铝运行产能稳定在4500万吨/年(占全球58%),但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前五大企业(中国铝业、魏桥创业、云铝股份、神火股份、天山铝业)合计产能占比达65%,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创新国际以行业第12位的规模(2024年产量120万吨,占全国2.7%)冲击港股,其核心逻辑在于押注“绿色铝材”与“海外资源布局”两大结构性机会。
根据工信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电解铝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需超30%,2030年实现碳达峰。这直接导致两类企业面临淘汰:一是采用自备火电厂的高耗能企业(电耗超13800kWh/吨);二是氧化铝自给率低于30%的企业(外购氧化铝成本占比超40%)。创新国际通过布局风电铝材(2024年风电用铝销量占比达28%)及海外氧化铝项目(规划产能200万吨/年),试图构建“绿电+资源”的双重壁垒。
传统电解铝工艺(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的碳排放问题难以根本解决,行业正探索两条技术路径:一是氢基直接还原技术(如挪威Hydro公司试点项目,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90%);二是再生铝循环利用(单吨再生铝能耗仅为电解铝的5%)。创新国际虽未涉足前沿技术,但通过收购云南某再生铝企业(2024年再生铝产能15万吨),提前布局循环经济赛道,为其估值提供想象空间。
招股书显示,创新国际2024年营业收入达287亿元,同比增长22%,但其业务模式呈现“两头在外”的矛盾特征:上游氧化铝63%依赖实控人旗下企业“创新资源集团”供应,下游铝材加工45%订单来自实控人关联方“创新风电科技”。这种“自给自销”的模式虽降低了交易成本,却也埋下了关联交易风险与供应链脆弱性隐患。
创新国际宣称其氧化铝自给率达71%(2024年数据),但其中48%来自实控人控制的创新资源集团,仅23%来自自有矿山(广西百色矿区,储量1.2亿吨)。更关键的是,创新资源集团的氧化铝销售价格较市场均价低8%-12%(2024年平均售价2450元/吨,同期市场均价2700元/吨),导致创新国际氧化铝采购成本占比仅31%(行业平均38%)。这种“内部定价”虽提升了毛利率(2024年达18.7%,高于行业平均15.2%),但若未来实控人调整供应策略或关联交易定价机制,其成本优势可能瞬间瓦解。
创新国际将风电铝材作为核心增长极(2024年风电用铝收入80亿元,占比28%),但其前五大客户占比达67%,其中第一大客户创新风电科技贡献了45%的收入。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使其面临双重风险:一是风电行业补贴退坡导致的需求波动(2025年国内风电新增装机预计同比下降15%);二是实控人关联交易合规性风险(2024年创新风电科技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120天,高于行业平均80天)。若未来风电订单减少或关联方付款周期延长,创新国际的现金流将承受巨大压力。
为摆脱对实控人供应链的依赖,创新国际计划将募资额的60%用于印尼苏拉威西岛氧化铝项目建设(产能200万吨/年,预计2027年投产)。该项目选址印尼,旨在利用当地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储量50亿吨)及低成本劳动力(人工成本较国内低40%),但其执行风险不容忽视:一是印尼政府对矿产出口政策的频繁调整(2024年曾暂停铝土矿出口);二是项目EPC总承包方为实控人关联企业“创新建设集团”,可能引发利益输送质疑;三是项目达产后,创新国际氧化铝自给率将升至95%,但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国内氧化铝产能已过剩20%)仍是未知数。
尽管创新国际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保持双位数增长(2024年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25%),但其财务数据存在三大矛盾点,揭示出业务模式可持续性风险:
2024年创新国际毛利率达18.7%,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但这一优势主要源于关联方低价供应氧化铝(节省成本8.4亿元)及风电客户长期订单锁定价格(2024年风电铝材平均售价2.1万元/吨,较市场均价高5%)。若剔除关联交易影响,其实际毛利率可能降至14%-15%,与行业平均水平趋同。
2024年创新国际净利润21亿元,但经营性净现金流仅9亿元,仅为净利润的43%。这一背离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应收账款大幅增加(2024年末达68亿元,较年初增长40%,主要来自创新风电科技);二是存货周转率下降(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从85天延长至102天,因海外项目备货增加)。现金流紧张可能限制其未来资本开支能力,尤其是印尼项目的后续融资需求。
为支持印尼项目建设,创新国际计划将募资额的30%用于偿还银行贷款(截至2024年末,其有息负债达120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62%)。若项目未能按期达产或盈利不及预期,其偿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更关键的是,其关联方担保余额达45亿元(占净资产的30%),若实控人体系内企业出现违约,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创新国际选择此时赴港上市,其核心诉求在于通过资本化解决三大问题:一是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目前债务融资占比超70%);二是为印尼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项目总投资需35亿美元);三是通过独立估值打破“实控人附属”的市场认知。然而,港股投资者对电解铝行业的估值逻辑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上市表现可能面临三大挑战:
港股市场对电解铝企业的估值已从“产能规模”转向“绿色属性”。以云铝股份为例,其2024年PE(市盈率)达25倍,较传统冶炼企业中国铝业(PE 12倍)高出一倍,原因在于其绿电占比超80%(水电铝)。创新国际虽布局风电铝材,但绿电占比仅35%(2024年数据),且印尼项目采用煤电(当地煤炭成本低),可能难以获得高溢价。
港股对关联交易的审查力度显著强于A股。2024年,某新能源企业因关联交易定价不透明导致IPO被否,为创新国际敲响警钟。其招股书中虽披露了关联交易定价机制(如氧化铝价格参照第三方市场价下调10%),但未说明下调依据及合理性,可能引发监管问询。
印尼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其政策稳定性对项目成败至关重要。2024年印尼政府曾以“资源主权”为由,要求外资企业将矿产加工产能本地化比例提升至50%,否则面临高额出口税。创新国际印尼项目虽符合这一要求,但未来若印尼政策进一步收紧(如提高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其项目收益可能受损。
创新国际的案例为电解铝行业提供了三条转型路径:
垂直整合需把握“度”:过度依赖实控人供应链虽能降低成本,但会牺牲业务独立性与估值弹性,企业需通过引入第三方供应商、拓展非关联客户等方式降低风险;
绿色转型是核心抓手:在“双碳”目标下,绿电铝材、再生铝等细分领域将享受估值溢价,企业需加大技术投入(如氢能冶炼)或并购绿色资产(如水电站、废铝回收企业);
海外布局需“轻资产化”:传统重资产投资模式(如自建冶炼厂)面临政策、汇率、环保等多重风险,企业可探索“技术授权+本地合作”的轻资产模式(如向印尼企业输出氧化铝生产技术并收取特许权使用费)。
未来,随着全球电解铝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绿色溢价”阶段,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将决定其市场地位。能否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通过股权融资优化资本结构,将成为电解铝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
关联课程推荐
若您希望深入掌握有色金属行业资本运作与并购重组的核心策略,可关注资本运作与并购企业家高级研修班(点击了解课程详情)。该课程聚焦行业估值建模、跨境并购、风险管控等实战技能,助力企业家在硬科技赛道把握资本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