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智元机器人王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破局——聚焦场景深度,而非技术泛化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商业化临界点,波士顿动力Atlas、特斯拉Optimus、小米CyberOne等头部产品加速迭代,但“技术炫技”与“场景落地”的矛盾日益凸显。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王闯在近期访谈中提出核心观点:“人形机器人不应追求‘全能选手’定位,而需通过‘关键场景深度适配’实现商业化闭环。”这一论断直指行业痛点——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错配导致的“叫好不叫座”困境。本文从技术路径、场景选择、商业逻辑三个维度,解析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破局之道。

一、技术路径:从“类人结构”到“场景适配”,重新定义人形机器人价值

当前,人形机器人研发存在两大技术路线分歧:

  1. “类人至上”派:强调模仿人类运动结构(如双足行走、五指灵巧手),以通用性为核心目标;

  2. “场景适配”派:主张根据特定场景需求优化设计(如轮式底盘替代双足、专用夹爪替代五指手),以实用性为优先。

王闯指出,智元选择后者,其逻辑源于对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成本的权衡:“双足行走的能耗是轮式的3倍,五指手的控制复杂度是指夹的5倍,而当前技术无法支撑这些‘冗余设计’在工业场景中的经济性。”

技术突破方向

  • 运动控制:放弃“拟人步态”,采用“动态平衡+环境感知”混合算法,使轮式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地形(如台阶、斜坡)的通过性提升40%;

  • 操作精度:针对工业分拣场景,开发“视觉引导+力控反馈”专用夹爪,定位误差控制在0.1mm以内,较通用五指手效率提升3倍;

  • 能源管理:采用“固态电池+无线充电”方案,单次充电续航达8小时,满足工厂全天候作业需求。

案例:智元为某汽车零部件厂商定制的焊接辅助机器人,通过“轮式底盘+长臂机械臂”设计,在3米范围内完成焊缝跟踪与自动补焊,较传统工业机器人部署成本降低60%,故障率下降75%。

二、场景选择:工业优先,消费慎入,规避“技术早产”风险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需回答核心问题:哪些场景愿意为“类人形态”支付溢价?王闯认为,当前工业场景(尤其是柔性制造)是最佳切入点,而消费级市场(如家庭服务)仍需5-8年培育。

工业场景优势

  1. 需求刚性:汽车、3C等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年龄超40岁)与个性化生产矛盾,需要可快速切换任务的灵活设备;

  2. 成本容忍度高:工业客户更关注ROI(投资回报率),而非设备价格。据测算,若人形机器人可替代2名工人(年薪合计约20万元),客户愿意为单台设备支付50-80万元;

  3. 技术适配性强:工业环境标准化程度高(如固定工位、明确操作流程),可降低机器人感知与决策难度。

消费市场挑战

  • 需求碎片化:家庭服务涉及清洁、烹饪、护理等数十种子场景,需开发通用型平台,技术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 安全与伦理风险:人机共处环境对碰撞检测、隐私保护等要求严苛,目前技术尚未达到商用标准;

  • 成本敏感:家庭用户对价格敏感(预期低于3万元),而当前人形机器人BOM成本超10万元,规模化降本需依赖工业场景反哺。

数据支撑: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中,工业场景占比达72%(其中汽车行业占45%),消费场景仅占8%(主要为科研教育用途)。

三、商业逻辑:从“卖设备”到“卖服务”,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需突破传统硬件销售思维,转向“硬件+软件+服务”的订阅制模式。王闯透露,智元已与多家汽车厂商试点“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客户按使用时长付费(每小时约200元),智元负责设备维护、算法迭代与场景适配。

模式创新价值

  1. 降低客户决策门槛:RaaS模式下,客户初始投入从百万级降至零,仅需承担运营费用;

  2. 提升供应商利润空间:软件与服务毛利率超60%(硬件仅30%),可对冲硬件降价压力;

  3. 加速数据闭环:通过持续收集场景数据,优化算法模型,形成“数据-算法-场景”的正向循环。

案例:智元为某新能源电池厂商提供的RaaS服务,单条产线部署5台机器人,客户年费用约400万元(较自建团队节省30%),而智元通过软件升级与耗材销售,单客户年收入超600万元,利润率提升25个百分点。

四、未来竞争:场景定义权决定产业话语权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行业竞争将从“技术参数比拼”转向“场景定义权争夺”。王闯预测,2025-2027年,具备以下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

  1. 场景深耕能力:在3-5个垂直领域(如汽车焊接、3C组装、物流搬运)建立标准化解决方案;

  2. 生态整合能力:与工业软件(MES、ERP)、传感器、执行器厂商形成技术联盟,降低集成成本;

  3. 数据运营能力:通过云端平台管理数万台机器人,实现跨客户、跨场景的数据共享与算法优化。

战略启示:对于布局人形机器人的企业,需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 如何选择“技术可行性与商业价值”的平衡点?

  • 如何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盈利闭环?

  • 如何通过生态合作降低场景适配成本?

为帮助企业高管系统掌握机器人产业战略规划与场景落地方法,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 开设“机器人行业趋势分析”“垂直场景商业化破局”“生态合作与资源整合”等核心模块,由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头部企业高管与麦肯锡、波士顿咨询等机构专家联合授课,助力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浪潮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