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能全产业链加速 “出海”:国际合作深化下的全球布局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的推动下,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正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氢能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已形成从上游制氢、中游储运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技术成熟度与产业规模上具备全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的持续深化,中国氢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项目共建、标准对接等方式加速 “出海”,不仅推动全球氢能市场的发展,更重塑着全球氢能产业的竞争格局。透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案例与数据,能够清晰洞察中国氢能产业链 “走出去” 的路径与战略价值。

制氢环节:技术输出与产能合作并举

中国在制氢技术与产能上的优势,成为 “出海” 的重要起点。在电解槽领域,中国企业已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碱性电解槽、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隆基氢能的碱性电解槽单槽产能达 3000Nm³/h,较国际同类产品高 20%,能耗降低 5%;东岳集团的 PEM 电解槽催化剂国产化率达 100%,使电解槽成本较进口产品低 30%。这些技术优势支撑了中国电解槽的出口规模 ——2024 年,中国电解槽出口量达 1.2GW,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5%,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与海外的产能合作呈现多元化模式。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建厂、合资共建等方式,实现制氢产能的本地化布局。在沙特阿拉伯,国家能源集团与沙特阿美合作建设的绿氢项目,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电解槽技术,规划年产绿氢 15 万吨,预计 2026 年投产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氢生产基地之一;在澳大利亚,阳光电源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的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集成 1GW 光伏、500MW 风电与 200MW 电解槽,所产绿氢将通过管道输送至周边工业园区,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约 80 万吨。

制氢原料的多元化合作拓展市场空间。中国企业不仅输出绿氢技术,还在蓝氢、灰氢清洁化利用领域与海外展开合作。在阿联酋,中石化与 ADNOC 合作的蓝氢项目,通过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将天然气制氢的碳排放降低 90%,年产蓝氢 20 万吨,主要供应当地炼化产业;在东南亚,中国氢能企业与当地棕榈油企业合作,利用棕榈油加工废料制氢,实现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这类项目因原料成本低、碳排放少,受到东南亚国家的青睐。

储运环节:装备出口与基础设施共建同步推进

氢能储运是连接制氢与应用的关键环节,中国企业在储运装备制造与基础设施建设上的 “出海” 步伐加快。在高压气态储氢领域,中集安瑞科的 45MPa 储氢瓶已通过欧盟 CE 认证,2024 年出口量达 5 万只,占欧洲市场份额的 15%;在液态储氢装备方面,国富氢能的液氢储罐真空绝热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德国、日本的液氢运输项目,单车液氢运输量达 40 吨,较国际同类产品高 10%。

管道储运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突破。中国在氢能管道建设与运营上的经验,正通过国际项目输出。在欧洲,中国石化与壳牌合作参与德国氢能主干管网建设,负责其中 200 公里管道的设计与施工,采用的氢气管网监测技术可实时检测管道泄漏,安全性达到国际最高标准;在东南亚,中国电建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建设的槟城氢能管道项目,将连接当地制氢厂与工业园区,年输氢能力达 5 万吨,是东南亚首条规模化氢能管道。

储运标准的对接促进市场融合。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氢能储运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与 ISO/TC 197(国际标准化组织氢能技术委员会)达成多项标准互认,涉及储氢瓶安全性能、管道材料兼容性等关键领域。这种标准对接降低了中国氢能装备的出口壁垒,2024 年中国氢能储运装备出口额同比增长 65%,其中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占比达 80%。

应用领域:交通与工业场景的全球化落地

氢能下游应用的 “出海” 聚焦于交通与工业两大场景,中国企业通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打开市场。在氢能交通领域,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与产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为 “出海” 奠定基础。比亚迪的燃料电池客车已进入欧洲、南美市场,2024 年出口量达 1200 辆,占全球燃料电池客车出口量的 25%;在韩国,宇通客车与现代摩比斯合作开展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运营,所采用的 300kW 燃料电池系统续航里程达 800 公里,适应韩国寒冷气候条件,运营效率较当地产品高 15%。

氢能叉车、氢能重卡等细分领域的出口增长显著。中力机械的氢能叉车凭借零排放、长续航的优势,2024 年出口欧洲市场 5000 台,主要应用于物流仓库与港口;在巴西,潍柴动力与当地矿业公司合作的氢能重卡项目,采用 120kW 燃料电池系统,载重 40 吨时续航里程达 500 公里,较柴油重卡降低运营成本 40%,首批 100 辆氢能重卡已投入矿山运输。

工业领域的氢能应用合作逐步展开。中国企业在氢能炼钢、氢能化工等领域的技术探索,正通过国际项目实现落地。在瑞典,宝武集团与 SSAB 合作开展氢能炼钢试验项目,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氢基竖炉技术,吨钢耗氢量降至 600Nm³,较传统炼钢工艺减排二氧化碳 90%;在新加坡,万华化学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的氢能化工园区,利用进口绿氢生产甲醇,年产能达 30 万吨,产品主要用于电子化学品制造,项目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 85%。

国际合作的驱动因素与战略价值

中国氢能全产业链 “出海” 的加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全球层面看,各国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催生对氢能的巨大需求,欧洲计划 2030 年氢能需求达 1000 万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也在加快氢能布局,为中国氢能企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30 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突破 1 万亿美元,中国企业的 “出海” 有望占据重要份额。

国内产业链的成熟为 “出海” 提供支撑。中国氢能产业已形成从核心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供应链,电解槽、燃料电池电堆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达 80% 以上,成本较国际平均水平低 20%-30%。这种成本优势使中国氢能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力,例如中国企业承建的海外绿氢项目,单位投资成本较欧美企业低 15%-20%,项目回收期缩短 2-3 年。

政策支持为国际合作铺路。中国将氢能纳入 “一带一路” 绿色合作重点领域,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氢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技术交流。2024 年,中国与德国、法国、阿联酋等 10 余个国家签署氢能合作备忘录,在项目审批、资金支持、标准互认等方面达成共识,为企业 “出海” 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路径

尽管 “出海” 势头良好,中国氢能产业链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壁垒方面,部分核心材料如 PEM 电解槽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碳纸等,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影响了产业链 “出海” 的利润空间;在标准领域,国际氢能标准体系仍由欧美主导,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度有待提升,部分出口产品需进行多次认证,增加了成本与时间。

地缘政治风险与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国家出于能源安全考虑,对中国氢能技术与项目存在准入限制,例如欧洲的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可能对含氢产品的贸易产生影响;同时,日本、韩国、欧洲企业在氢能高端装备与应用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需应对激烈竞争。

应对策略上,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突破瓶颈。加大对 PEM 电解槽、燃料电池催化剂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2024 年中国氢能企业研发费用合计超 50 亿元,同比增长 40%;深化与海外企业的联合研发,例如亿华通与壳牌合作开发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目标将寿命提升至 3 万小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技术方案纳入国际标准体系,增强话语权。

中国氢能全产业链的 “出海”,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在国际合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氢能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大份额,重塑全球氢能产业格局。对于希望把握氢能产业全球化机遇的企业而言,深入了解国际市场规则与资本运作模式至关重要。若想系统学习相关知识与策略,可关注 **新能源与低碳绿色产业资本运作与投资并购高级研修班**,该课程将解析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合作路径与资本运作逻辑,助力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抢占先机。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