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股 IPO 市场的浪潮中,一家刚满 “月岁” 的投资公司成为焦点。近日,滴灌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 5 月 23 日才注册成立且尚未开展业务便冲刺 IPO 的企业,以独特姿态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
瞄准 “21 章”:一场精心选择的资本路径
滴灌投资此次 IPO,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采用港交所《上市规则》第 21 章申请发行股份并上市,这一选择在港股市场近 15 年都极为罕见 。上一家依此规则上市的中国新经济公司,如今已沦为仙股,在此背景下,滴灌投资的选择显得尤为大胆。
滴灌投资董事会主席李小加解释,“21 章” 是契合公司上市的最佳规则体系 。依据规定,滴灌投资仅能开展现金流投资,且 IPO 仅对专业机构投资者开放。这意味着,若成功上市,滴灌投资将成为滴灌通与全球资本市场的 “连接器”,吸引机构资金注入滴灌通运营的澳交所,为平台融资产品拓宽资金渠道。李小加指出,“21 章” 分散投资的理念与滴灌通高度匹配,加之滴灌通业务数据透明、现金流动性强的特点,能够激活这一规则的活力。
“3.0” 进阶:资金端突围的战略布局
回顾滴灌通的发展历程,李小加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1.0 阶段”,滴灌通以自有资金试点 “非股非债” 的现金分成模式;“2.0 阶段”,形成产品标准、估值方法等体系,并开放给市场,实现数亿规模交易额 。而如今进入 “3.0 阶段”,滴灌通希望借助港交所平台,吸引更多国际与机构资本,通过滴灌投资间接投资现金流资产。
尽管滴灌通此前已完成多轮融资,且李小加自称 “不差钱”,但此次 IPO 的核心在于获取资金端认可 。从自营转向平台服务的发展模式,使得滴灌通对外部资金流动性需求激增,IPO 成为其解决资金端缺口的关键战略举措。
模式争议:标准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滴灌通的商业模式自诞生起便饱受争议,其招股书披露的投资产品收益率波动,更是加剧了市场质疑 。2022 - 2023 年,产品年化回报率尚可,但 2024 年收益率下滑甚至亏损。滴灌通相关人士解释,这源于经营模式从自有资金投资转向联营模式,资金周转效率降低。
李小加坦言,传统金融市场对非股非债的现金权投资接受度低,机构内部机制与监管限制成为推广阻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滴灌通试图将实体经济非标准化融资机会转化为金融系统可理解的标准化产品,滴灌投资的上市,正是这一转型的重要一步。
在企业发展面临战略转型与市场挑战的当下,如何精准落地战略规划?【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打造,为期 1 年,专为企业 CEO、高级管理人员等定制。课程助力学员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明确方向,掌握战略落地关键技能,培育企业领军人才,为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