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第21章”上市潮起:滴灌通的3.0突围与争议

近期,一家刚成立满月的投资公司滴灌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灌投资”)奔赴港股IPO,引发市场诸多热议。以下是对该事件的深入剖析:

一、“第21章”:尘封规则的破冰之旅

港交所《上市规则》第21章(以下简称“21章”)已沉寂近15年,上一家据此上市的中国新经济(00080.HK)股价已沦为仙股。但滴灌投资却选择此规则,原因在于其与滴灌通模式契合。一方面,“21章”要求投资公司分散投资,规定投资同一公司标的资产比例不超20%,契合滴灌通分散投资理念;另一方面,滴灌投资上市后,可将机构资金引入滴灌通运营的澳交所,为融资产品增资金源。且港交所“21章”制度安排本身无问题,过往未发展起来,一是此前通过该章上市的公司底层资产价值难定,投资者估值低;二是存在不法机构利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问题。但在当下数字经济时代,滴灌通模式分散、数据透明、现金流动性强,能激发“21章”生命力。

二、滴灌通3.0:从自营到平台的资金端突围

滴灌通自成立以来备受关注,其创始人李小加背景显赫,曾任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港交所CEO等职。从融资历程看,2021-2023年滴灌通获多轮融资,累计规模达5.7亿美元。2024年12月李小加称滴灌通前期用自有资金投资,已收回20亿元,余下资金预计两年半内收回,中短期无融资需求。但此次滴灌投资赴港上市,是因滴灌通的现金分成模式需资金端认可,且其发展已步入3.0阶段。1.0阶段滴灌通以自有资金试点,2.0阶段形成产品标准等并开放给市场,3.0阶段则希望借港交所平台扩大市场认知,募集更多国际、机构资本,通过滴灌投资间接投资现金流资产。

三、商业模式之辩:创新还是高利贷?

滴灌通首创的“非股非债”投资模式——每日收入分成合约(DRC),曾被质疑为“高利贷”“升级版P2P”等。从收益表现看,其自有资金建立的基金产品MCLF投资回报率在2022年8月至12月及2023年全年表现尚可,但2024年开始下行甚至亏损,主要是因经营模式转变,收缩自有资金投资规模转为联营模式,致投资收益减少。且机构投资者习惯传统股债投资,对这类新资产类别接受度有限,滴灌通内部机制和监管环节调整也面临阻力。此外,澳交所支持的发行方式有3种,但投资者退出渠道相对有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资金端的参与积极性。

四、标准化之困与未来之光

滴灌通从1.0到3.0的发展,可看作“募、投、管、退”各环节从自营转向平台服务的过程,而“募”是最难环节。随着发展模式转变,滴灌通对资金端和生态伙伴的要求提高。李小加期望滴灌通成为“转换器”,将实体经济非标准化融资机会转换为金融系统可理解的标准化产品,若滴灌投资成功上市,有望实现资金标准化配置到传统市场难触及的资产,为实体经济注入非稀释性资本,助力香港发展为更具包容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想要深入了解企业战略落地与资本市场运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市场环境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可以关注战略落地总经理高级研修班

【课程介绍】:建设数字中国与打造科技强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市场环境复杂,挑战前所未有。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AMP课程助力管理者应对变革。课程培养思考与实践能力,帮助管理者在复杂环境中明确方向。旨在培育领军人才,找到有效应对之道。

【课程时长】:1年

【授课对象】:

★企业CEO/总经理,需要掌握战略落地的关键技能,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如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

★产品线或事业部总裁,负责企业具体产品线或事业部的负责人;

★战略与规划部人员,负责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

★企业中的各部门负责人,如市场部、销售部、研发部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