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演进,港口作为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正在经历从传统人工操作向智能协同的重大转变。尤其在深圳、广州、青岛等地,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无人码头”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港口进入高阶智能化阶段。
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国际物流港为例,该港近期完成首批AJ型65吨岸桥设备的部署,这不仅是基础设施升级的关键一步,更为二期项目注入了强劲动能。这批具备高度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岸桥设备,可精准完成集装箱装卸作业,大幅提高码头处理能力与安全系数,成为港口提效降本的核心支撑。
在广州港南沙四期码头,整个作业区域已实现无人化管理。这里集成了北斗导航系统、5G通信网络以及自动化单小车岸桥等多项全球首创技术,构建起新一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技术路线,显著提升了作业连续性与调度灵活性。
深圳港集团围绕“一体三翼”战略,全面布局5G智能堆场、数字孪生系统、AI理货机器人等应用场景,推动盐田港区与大铲湾港区向智慧化迈进。同时,在临港园区引入人工智能叉车等设备,实现冷链物流全天候高效运转,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与货物损耗。
青岛港则凭借全球首创的AGV浅充浅放循环充电技术,实现了7×24小时不间断作业,持续刷新装卸效率纪录;日照港自主研发的智能理货机器人,融合远程遥控、AI识别与高精度定位功能,替代传统人工操作,实现木材卸船至堆场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从宏观角度看,港口的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物流体系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智慧港口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全球供应链韧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的进一步融合,港口将逐步演化为集信息中枢、物流调度、金融结算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智慧港口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与金融资本的深度协同。对于关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专业人士而言,【技术转移与科创金融高级研修班(博士层次)】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习平台。该课程由国内顶尖智库专家联合授课,系统培养学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资本市场对接、创新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助力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源的深度融合。详情请访问技术转移与科创金融高级研修班(https://www.bjs.org.cn/c/16514.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资料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